快訊

    【老兵之死2-2】歷史都沒提!不捨他們被遺忘 朱家煌:應揭開真相

    2025-07-05 09:10 / 作者 陳玠婷
    穿過喬治歐威爾名言「掌握現在的人掌控過去,掌控過去的人掌控未來」的台籍老兵。陳玠婷攝
    對於台籍老兵的境遇,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理事長朱家煌為他們抱屈,不管如何老兵是被徵召或自願,每一場戰爭對他們的身心掠奪程度,恐怕不是現代台灣人可以想像,令人感傷的是,歷史課本上對於台籍老兵隻字未提,使得他們的存在感更薄弱了。

    朱家煌回憶,小時候聽過參戰長輩講歷史,聽著聽著,隱隱察覺教課書上沒有提及,或者兩邊訊息有落差,只是當時沒有足夠動機挖掘背後原因,「等到後來想瞭解更多的時候已經沒有機會問長輩了,」一方面是長輩日漸凋零,一方面是因為曾是台籍日本兵、台籍共產黨軍身分,在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時期曾受迫害,他們悄悄掩滅相關文件物品,為了保護家人不受牽連,他們對自己的過去閉口不言,恐懼的情緒幾十年過去或許消散,但噤聲早已刻入骨血,「這也是為什麼到現在台灣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還對不上的緣故,與傳承有關。」

    朱家煌本職是一名家醫科醫師,喜歡爬梳歷史,認為歷史真相之所以重要,是為了矯正歷史斷層造成的錯誤認同。他認為,若沒有土地的戰爭記憶,台灣人難以體悟和平的可貴。

    他坦言,以前黨國教育無所不在,自己曾是黨國少年,直到解嚴,對侯孝賢的電影《悲情城市》海報留下深刻印象,觸動他去尋找台灣戰爭史。

    電影《悲情城市》海報。翻攝牽猴子電影粉絲俱樂部臉書


    《悲情城市》海報有幾個版本,其中一張,上面文案寫著「在今天之前,這個故事,你聽不到,也不能講」,配圖則是戲裡角色林文龍(被日本徵召到呂宋島當軍醫)、林文良(同樣被日本徵召到上海當翻譯)的出征紀念照,裡面瘦瘦白白出征旗上,掛著一顆象徵日本帝國太陽的紅點,下方歪歪扭扭寫著「祝林文龍出征」、「祝林文良出征」,朱家煌看了心有感觸,因為旗子在傳達祝福,但照片裡的人大部分的人表情是凝重的,兩者反差引起他注意,「這可以說是我關注台籍老兵的起源吧。」

    他還記得,第一次看《悲情城市》時是高中,沒有看透,片長3小時好累,後來了解歷史再看,發現裡面富藏戰爭年代獨有的細節,讀懂主角們的情緒表情。

    台籍老兵的2項事實 黨國對他們做了什麼?

    今年是二戰終結80週年,對於台籍老兵和補償,朱家煌提到兩項事實。

    首先,他從50多名老兵的故事中,發現並非每人都是被強迫上戰場,有些人志願從軍。

    為何他們願意主動上戰場?有老兵透露,戰時經濟窮困,為了養家志願入伍,「當時當軍人的薪水是老師的2至3倍,而且薪水一半可以寄回台灣,一半自己留用。」換個角度看,戰爭是他們選擇的生存方式。

    再來,戰後補償為何讓台籍老兵不平?除了身分沒有獲得國家認同,時隔數十年,中華民國政府僅給予撫慰金80萬元,沒有補償金。

    朱家煌提到,除了其他兩種台籍老兵身分,台籍日本軍應有補償金才對。他說明,日本在台灣殖民50年,政府與私人產業在台累積眾多資產,二戰日本無條件投降,1952年,日本與中華民國政府簽訂《中華民國與日本國間和平條約》(日稱:日華條約),日本表示可依《恩給法》及《戰傷病者戰歿者遺族等援護法之外的補救方法,提出拿出部分在台資產補償台籍日本兵,而國民黨(國民黨臺灣省執行委員會)接收日方資產後卻沒有履行。

    朱家煌分享,主題館收藏一幅流落海外超過70年的日章旗,他的所屬人是太魯閣族深山金夫,當年是高砂義勇隊員,最終戰死於新幾內亞。陳玠婷攝


    研究相關歷史的資深記者邱國禎則補充,事實上,台籍日本兵在戰爭期間,除了拿底薪,日本軍方也給軍人家屬發放安家費,若軍人有死傷,台灣總督府也有撫卹,二戰結束後所有相關作業被迫中止,國民黨政府凍結日本海陸軍部在台存款,以致軍人與家屬、遺屬無法獲得照顧。

    朱家煌解釋,其實日本與韓國之間也有軍人補償問題,當時,韓國的作法便是清點日本遺留資產,從中拿出補償金,而日本政府於1955年起至1965年,4度向國民黨政權討論台籍日本兵補償金問題,皆無功而返,1972年日本與中國建交,與中華民國斷交,當初所簽的日華合約就此失效。而國民黨在這段期間將相關消息全面封鎖,朱家煌推測,「關鍵應該是清點資產,說不定清點後國民黨要吐出來更多,那他們會願意嗎?況且他們不在乎台籍日本兵。」

    他也提到,1994年,台籍日本兵的索賠運動再次浮上檯面,當時日本政府以「國籍」為由(台籍日本兵於1952年被日本除籍),不願依據日本國人戰爭受害者補償條例賠台籍日本兵。面對台籍日本兵的委屈,民間團體協助陳情,時任行政院長連戰則公開回函:「因為我政府對日債務(接受的日產),多於債權,為了避免日方提出同時解決中日間債權債務的要求,不宜由政府出面對日索賠。」

    廖淑霞、朱家煌以及台籍老兵親友等人於2025年5月17日出席春祭台灣兵暨許昭榮先生逝世追思紀念儀式。陳玠婷攝


    另外台籍日本兵的撫慰金,日本政府於1988年通過「賠償原臺籍日本兵陣亡者賠償辦法」,每位台籍日本兵遺屬皆可領200萬日圓撫慰金,根據當時匯率,約台幣40萬元。

    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執行長呂宜璟直白地說,轉型正義定義應再擴展,不侷限在二二八、白色恐怖才是,「我覺得國家與國家之間,應該重啟談判,如果沒有做這件事,那麼我們還是國家嗎?」

    至於台籍國民黨兵、台籍共產黨兵的身分認同與賠償問題,遙遙之路,為了許昭榮等數十萬名台籍兵,這條路得走下去。

    台籍老兵戰後境遇 有人低調從商

    呂宜璟說明,有人確實生活條件不好,不過也有人在警界、有人從商,生活穩定,也有二戰少年工申請技術專利,過得不錯。

    譬如陳進財,戰時到日本當「造飛機少年工」,返台後看準物價通膨,跑全台做買賣,無故捲入白色恐怖事件坐牢10年,出獄後與家族經營物流業務,過得低調殷實。

    有藥局生背景的李江海,曾被日本徵調琉球、印尼、中國等地參戰,直到戰後才回台,目睹死傷無數,幸運躲過二二八劫難,在農會時期帶動「五二O農民運動」,2001年被時任總統陳水扁邀請擔任國策顧問。

    朱家煌傾身聽廖淑霞分享歷史,據聞,兩人曾有一晚聊台籍老兵4小時。陳玠婷攝


    今年98歲、5月現身許昭榮紀念儀式的廖淑霞阿嬤,曾是「台籍日本兵看護婦」,負責照顧傷兵。

    廖淑霞身體硬朗,當天一身靛藍套裝現身,打扮考究,若有人向她搭話,她很樂意分享,台語和日語流暢切換。廖淑霞同時很真性情,儀式當下她情緒鎮定,直到獻花結束後她突然哽咽,眼淚突然簌簌地掉下來,掩面不捨地說「他還很年輕,比我小1歲……」

    廖淑霞現居台北,據家人分享,她現在仍能一個人搭車四處趴趴走,家人攔都攔不住,對於台籍老兵議題仍很活躍,如果話匣子打開,兩個小時跑不掉,平常也收藏大量文史,每張照片後方清楚記錄人事時地物,相當妥貼仔細。

    廖淑霞珍藏許多歷史照片,她仔細寫著照片人事時地物。陳玠婷攝


    還原歷史非復仇 是為變成更好的人

    由於近年戰火議題敏感,部分台灣人擔憂兩岸開戰,朱家煌自有立場,「我認為台籍老兵這段歷史比二二八更重要,它更能幫助台灣人建立台灣意識,正視日治時期跟二戰歷史也才了解中國何以威脅,然後我們會明白台灣人不跪!中國人才跪。」

    關懷台籍老兵協會也在今年春祭台籍老兵的儀式上,明確表述,台灣人過去沒有掌握自己的未來,讓外來統治者隨意徵調犧牲,因此人民就這樣犧牲了,直到現在無人弔念祭拜,是真正的悲哀。

    對於台籍老兵一個一個年老離世,呂宜璟說,台灣勢必面對這段歷史如何延續的轉折點,現在協會每年在台灣、沖繩推紀念活動、舉辦音樂會和論文投稿,未來協會將推紀錄片、成立獨立基金會、繼續推動三軍賠償討論,讓台籍老兵議題能夠延伸到下個世代,「我們想繼續還原歷史,不是為了復仇,是為了讓我們變成更好的人。」

    問呂宜璟投入台籍老兵議題這10年來的感受,他誠實地說,很辛苦,人少資源少,關注度不高,直到這2年電視劇《聽海湧》,老兵議題得以曝光於眾,「我們協會和主題館算是地方型文化場館,大多時候只能被動式等著民眾了解,如果辦活動的話……曾搭凌晨2點渡輪回家。」而這些努力不只是為了台籍老兵,因為他們同時也是台灣人的共同歷史,國家不可切割的部分,雖無法預期未來,但放棄就沒有可能。

    廖淑霞與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收藏許多相關文史。陳玠婷攝


    二戰日本第一海軍航空技術廠專為神風特攻隊設計的攻擊機,俗稱櫻花機。陳玠婷攝

    陳玠婷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