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賴清德接受《日本經濟新聞》專訪。總統府提供。
總統賴清德近日接受《日本經濟新聞》專訪時,歸納美國總統川普推出對等關稅政策可能有4個意圖,包含解決財政問題、再工業化、成為人工智慧的世界中心,以及確保世界和平。他表示,台灣希望全球布局,跟日本合作,特別是讓「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發揮功能,因此盼望日本能支持台灣加入CPTPP,同時也希望與日本洽簽經濟夥伴協定(EPA),讓雙方經貿可以更加密切,投資能夠更進一步。
對於川普政府新關稅政策,賴清德歸納出4個意圖:首先是「解決財政上的問題」,因為美國GDP一年約29兆美金,可是國債36兆、占GDP約124%,而且美國歲出超過6.5兆,但歲入約4.5兆餘元,每年有近2兆美元的赤字,約占GDP近7%。此外,賴清德指出,美國每年要支付的利息近1.2兆美元,比國防預算一年1兆美元還要多,超過GDP的 3%,還有希望85%的美國人民都能減稅,大概需要5000億到1兆美元。
賴清德認為,第二個意圖是「美國感受到來自中國的威脅,認為必須要再工業化」,因為美國如果沒有辦法再工業化,工業實力跟中國相比是有落差;第三個意圖是在全球智慧化時代,川普想要帶領國家成為人工智慧的世界中心;第四個意圖則是川普想要確保世界和平,不再發生戰爭。
賴清德說,美國的意圖大概是這四面向,因此川普才會提高關稅、要求貿易國多買美國貨品、要求友盟國家到美國投資,來達成這些目標。
賴清德指出,32%的加徵關稅對台灣來說是非常嚴重的挑戰,台灣必須嚴肅面對,政府採取的方式並不是對抗,而是透過談判來降低關稅,台灣也同意要採購、投資、解決非關稅貿易障礙及洗產地的問題,以確實減少台美雙方的貿易逆差。
賴清德強調,希望藉這次的談判,在挑戰中找到機會,首先是從零關稅開始談起,台美尋求機會洽簽雙邊貿易協定,其次,藉由投資來幫助美國再工業化及成為人工智慧的世界中心,同時讓台灣產業能升級、轉型,也讓台灣產業能進一步融入美國經濟結構,確保台灣長期發展。
另一方面,談到台灣的貿易布局,賴清德提到,2010年台灣對外投資有83.8%在中國,但去年只剩7.5%;出口至中國的占比也從2020年的43.9%降至2024年的31.7%;政府將台商的投資有計畫地轉到日本、東南亞、歐洲及美國,所以去年台灣對外投資最大的國家是美國,大概占40%,即便如此,台灣的商品銷往美國才占23.4%,76.6%是銷往美國以外的地方。
賴清德強調,台灣不希望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希望能全球布局,在這種狀況下,台灣很希望能跟日本合作,而且印太或國際社會很需要日本的領導,特別是可以讓「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發揮功能,也盼望日本支持台灣能夠加入CPTPP。
賴清德說,台灣也很希望與日本洽簽經濟夥伴協定(EPA),讓雙方經貿可以更加密切,投資能夠更進一步,同時希望跟歐盟,甚至其他區域都能夠加強關係,所以正提出「全球半導體民主供應鏈夥伴倡議」。賴清德說明,半導體是一個生態鏈,日本有材料、設備、技術,美國是IC設計、行銷,台灣是生產製造,荷蘭也是長於設備,所以希望藉由台灣在生產製造上面的優勢,能夠串連民主陣營建立一條全球半導體「非紅供應鏈」,確保未來世界可以進一步繁榮發展,也確保自由貿易能夠持續運作,而不受到低價傾銷的影響,破壞未來世界的繁榮發展。
面對中國在台灣尋求加入CPTPP或與日本洽簽EPA時施加壓力,賴清德表示,這取決於我們要抱持什麼態度來看待中國這樣的壓迫,是基於自由貿易的信念,或是基於追求民主、自由、人權的普世價值。他說,基於台日洽簽雙邊貿易協定有助於兩國的經濟繁榮發展,以及如果台灣加入CPTPP對印太的進步與繁榮有幫助的話,他比較期待友盟國家能夠鼎力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