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經濟辦事處首席代表暨處長蘭依樺(Eva Langerbeck)。李佳穎攝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祭出對等關稅措施,其中台灣一度遭徵收32%關稅。德國工商總會駐台單位「德國經濟辦事處(德經處)」為此針對在台德商進行調查,52.6%認為有負面影響,36.2%可能調整供應鏈策略,各有25.5%要開發替代市場,以及加強與台灣的合作關係。
德經處是德國工商總會駐台單位,為掌握國際政經局勢對企業布局的影響,德經處於3月初進行快速問卷調查,發現川普的關稅政策則引發不少企業擔憂,有52.6%表示對營運產生負面衝擊,其中36.2%更考慮調整供應鏈,或強化與台灣本地夥伴的合作以分散風險。
德國經濟辦事處首席代表暨處長蘭依樺(Eva Langerbeck)分析,對於供應鏈的調整策略端看,川普的關稅政策究竟是短期的協商還是長期的結構性調整或政治主張,在德商的全球佈局中,台灣被當作技術中心,地位只會越來越重要。
川普自1月就任後,對外關係屢屢掀起波瀾,德國於2月下旬進行國會大選。不過,約71.9%德商認為德國大選結果對台業務影響有限,66.1%仍期待新政府強化對台經貿關係。蘭依樺提到,德國的航太工業、能源、運輸或智慧城市等企業都仍對台灣市場抱持高度興趣。
蘭依樺表示:「在當前不確定的國際局勢中,企業比以往更重視可靠的夥伴與穩定的市場。台灣正是這樣的市場。未來我們將持續推動雙邊交流,促進德台經濟合作邁向更高層次。」今年3月已有媒體產業代表團訪台,預計5月與11月還有醫療技術與光電雷射的專業代表團來台。
財政部統計,2025年第一季德台雙邊貿易總額達到50億美元,較去(2024)年同期增2%。台灣出口德國商品以資通與視聽產品、電子零組件與運輸工具為主,而自德國進口則以化學品、運輸工具、電子零組件為大宗。
蘭依樺提到,光學與精密儀器、鐘錶、樂器的進口類別較去年同期成長達55%,展現雙邊產業結構互補的高度潛力;投資方面,2024年台灣核准對德國直接投資額近4.9億美元,雖低於2023年台積電設廠所創歷史高峰,但仍遠超過過往平均水準,顯示台灣企業對德國市場的關注持續深化。
根據德經處2月發表的《2024/2025年德國商業信心調查報告》,57.9%的企業擔憂未來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建議透過分散能源來源、建立強韌的備用系統及增加對再生能源的投資來降低風險,55.8%則憂心兩岸關係。
另外,26.3%的企業將進口限制視為目前最大的法規挑戰,顯示企業在貿易與市場進入方面仍需面對諸多不確定性。不過,蘭依樺也分析,台灣的數位化程度與人才教育程度高,是吸引德商投資台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