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中研院研究:所得分配不均易失國家光榮感 會讓人不願上戰場

    2025-04-13 07:40 / 作者 李佳穎
    陸軍一年期義務役戰力鑑測。資料照。郭宏章攝
    《紐約時報》近期刊登前台灣文化部長龍應台的投書,其中龍應台引用Dcard平台的研究,指出台灣民眾在面臨中國侵略時傾向於投降。事實上,中研院政治所研究員吳文欽近期公佈研究新成果,台灣民眾保衛國家的意願維持在6成至7成,且軍事訓練有助提升自我防衛意志,但所得分配不均讓人失去國家光榮感,不願為國上戰場。

    近年中共對台灣的施壓不斷升高,國內多項研究與民調經常探討國民保衛國家的意願,台灣民眾保衛國家的意願,基本上維持在6成至8成,在全球排名並不低。吳文欽也指出,年紀與保衛國家意願並非呈現線性分佈,從歷年的「世界價值觀調查(WVS)」來看,35歲至55歲民眾保衛國家意願最高,18歲至24歲的確比較低,但都高於50%。

    吳文欽最新的研究發現,國內針對義務役的軍事訓練有助提升自我防衛意志,但若國民預期所得分配不均,恐較不願意為國上戰場。

    吳文欽提到,影響民眾保衛國家的意願有許多因素,理性的部分包括他人是否也願意保衛國家、美國是否願意支援、對於國軍的信心、以及是否受過軍事訓練,許多人會綜合考量這些因素後回答問題;感性的部分則包括相對剝奪感、愛國主義、國家認同、後物質主義等,另外民主價值、戰爭記憶也都是重要因素。

    國外已經有研究指出,越富有的人可能不願意上戰場,而吳文欽則是研究所得分配不公造成的影響。他發現,經濟相對比較弱勢,而且在弱勢的情況下認為自己「所得」與「應得」差距很多的民眾,當他覺得這個差距越大的時候,對於這個體系、對整個國家的管理越來越沒有信心,也不覺得自己是這個共同體的一份子,國家光榮感越低,而國家光榮感越低,就比較不願意保衛國家。

    研究也發現,但當受試者被告知未來的所得分配會變得不公平的時候,願意上戰場的人就變少了,只剩下26%,可是如果被告知社會不公的情形是不變或減少的時候,意願並沒有顯著降低,約維持46%與49%,而且不論性別,會呈現這樣的現象,其中的機制即是是否具有「國家光榮感」。

    另外,吳文欽也特別針對參與1年期義務役訓練的役男進行調查,在參與新訓的第一週有27.6%的人願意上戰場、43.98%願意保衛國家,他特別解釋,這個數字看起來令人很擔心,但是同時針對18至22歲的民眾進行調查,也約只有23%願意上戰場,大學當中大一、大二的學生也約4分之1,可以說參與新訓的役男,其保衛國家的意願已經比起同年齡的人還要高。

    吳文欽也補充,研究團隊目前也針對完成8週新訓與完成1年期義務役訓練的役男進行調查,雖然問卷答案陸續搜集、分析中,但可以透露的是,軍事訓練基本上對於提升我們的防衛意志有所幫助,經過8週訓練後,上戰場與保衛國家的意願有所成長,而經過1年訓練的數字也是審慎樂觀。
    李佳穎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