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時間2日凌晨2時起,地球受「中度磁暴」影響長達24小時。圖為2024年太陽風暴來襲時俄羅斯卡盧加州拍到的極光。路透社
中央氣象署指出,今日(9/2)凌晨2時起將會出現「中度磁暴」,影響長達24小時,期間包括衛星導航、無線電通訊等設備都可能出現短暫中斷。醫師張家銘也於臉書分享一項研究,表示電磁敏感的族群,在磁場擾動時會出現4大現象。
中央氣象署說明,因太陽表面活躍區(AR4199)於8月31日發生長延時M級閃焰,並伴隨產生顯著的日冕物質拋射事件(CME),今日通過近地太空環境,造成行星際空間中的太陽風風速及密度明顯增加。依據NOAA WSA-Enlil模式分析,整體影響持續約24小時,最大規模可能短暫達到中度磁暴(G3)等級,期間包含衛星導航、低頻與高頻無線電通訊將出現短暫中斷。
醫師張家銘在臉書粉專發文指出,過去十年來自芬蘭、美國、日本、俄羅斯的研究團隊相繼證實,強烈的地磁擾動會干擾人體的自律神經、心血管系統與睡眠節律,這並不是科學假說,而是經由新綠變異性變化追蹤、長期追蹤統計分析與電生理觀察等方式層層驗證的科學結果。
張家銘表示,磁場擾動會干擾交感神經,導致血壓上升、心跳不規則、頭暈、頭痛、胸悶、心悸、失眠、睡眠中斷、情緒波動大、思緒混亂等情況,尤其對已有高血壓、心律不整或動脈硬化的族群更是一種隱形威脅,系統性文獻回顧也確認,在強烈地磁風暴期間,心肌梗塞、急性冠心症與中風的發生風險,平均提高了25%至60%,民眾今日若發現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出現心悸感不用太驚訝。
至於一般民眾可以如何緩解太陽風暴造成的影響?張家銘表示,目前多篇研究與醫療建議指出,人們可以補充鎂、鉀、Omega-3脂肪酸來幫助調節心律與神經活動,或是進行冥想、深呼吸、輕運動來降低交感神經壓力。電磁敏感族群可以減少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並增加自然環境中的活動時間,晚上則避免長時間暴露在螢光或藍光夏,保護褪黑激素生成,平日則可維持穩定作息,幫助晝夜節律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