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台南民眾「淹到怕了」 台南粉專秀1張圖:深不可測「鯽魚潭」打招呼

    2025-08-03 15:39 / 作者 曹岡陽
    黃偉哲近日前往仁德滯洪池一帶視察。取自黃偉哲臉書
    7月28日的西南氣流影響下,南部多個縣市都被豪雨侵襲。而且大雨狂下不停,台南市區多個地區也多處積水,不少民眾都淹到怕了。台南知名粉專「台南式Tainan Style」昨天(8/2)發文解釋,為何大灣仁德在幾百年前是一個深不可測的鯽魚潭,「透過歷史的記載,地理的面貌,也許我們更能了解自己家鄉的過去,知道現在的狀況,以及未來我們該怎麼做。」

    「台南式 Tainan Style」發文指出,大灣仁德幾百年前是一座深不可測的湖泊——鯽魚潭。鯽魚潭最早見於1685年《台灣府志》:「周圍大十里餘,深不可測,潭生鯽魚甚多」,在乾隆年間還被列為邑治八景之一。

    粉專解釋消失鯽魚潭與淹水關係。翻攝台南式臉書


    發文指出,1823年曾文溪改道,鯽魚潭的支流被阻,湖水逐漸改流三爺溪,最終流入二仁溪。原本的湖泊乾涸,留下肥沃土壤,變成農田。直到近代人口移入,建設擴張,水患問題才再度浮現,「當道路逐漸開闢、建築逐漸開發,越來越多人口遷入這片土地,原本可以防洪蓄水的區塊也漸漸消失了。」

    因此,每逢大雨,永康大灣仁德一帶就成了容易積淹水的地方,因為這裡原本就是水該去的所在,「崑山水上樂園、中華醫事水上樂園,也成為以往每年颱風或暴雨來襲時必定限時開張的景點。」不過,近年來,該區淹水的頻率似乎下降了,這中間到底有什麼改變呢?

    台南式指出,首先三爺溪整治計畫是一大關鍵。從護岸加高、河道拓寬、橋墩移除、建設抽水站,再到仁德、西灣滯洪池的設置,水患有了出口,「透過橋樑改建,將原本會阻擋三爺溪水流的橋墩移除,讓水流宣洩可以更順暢」,並提及仁德交流道與萬代橋的改建都屬整治計畫的一環。

    另外,在三爺溪上中下游週遭也新建了許多抽水站,免得排水不及時,還有機器的力量可以加速將水抽到排水幹線中。最重要的「還地於水」,還有滯洪池的興建。仁德滯洪池、西灣里滯洪池的落成,讓大雨來襲時仍有地方可以暫存,這片原本就屬於水的土地,水終於也有了地方可以去。

    台南式解釋,上述改善工程讓「崑山水樂園」不再輕易出現,現在雖然雨下得又急又猛還是會淹水,但排得快,水退得也快。最後,台南式表示,鯽魚潭沒有消失,每逢劇烈降雨,它仍會換個面貌打招呼,「只期盼在極端氣候的衝擊下,未來我們依然能和平相處。」

    曹岡陽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