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一般人對猛禽不是害怕,是因為距離太遠,很陌生,所以不容易親近,也不容易辨識。」台灣猛禽研究會救傷站主任、獸醫師王齡敏幽默地說,猛禽雖然有個「猛」字,但一般民眾若是平常沒有在關心,聽到猛禽其實很難迅速反應是指什麼,「但稍微解釋說是老鷹或貓頭鷹,好險大家常看電影或是武俠小說,形象出現,就會馬上懂了。」
一隻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野生猛禽一旦受傷,接下來的救治、復健、練飛到放飛,是一條艱辛的重新展翅之路。圖為2018年2月由台灣猛禽研究會野放的大冠鷲。(圖片╱台灣猛禽研究會提供)
王齡敏曾在南投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金門野生動物暨保育協會服務,並曾赴美在明尼蘇達州的猛禽中心工作過。2017年,台灣猛禽研究會成立猛禽救傷站,即以正職延攬她入站服務,希望除了就近救傷,還可透過救傷過程更加了解猛禽在臺灣的生活狀態。
「鳥類為什麼會受傷,基本原則是類似的。」王齡敏在做推廣教育時,開場白總是先教民眾學會觀察,切勿好心做錯事。「有的鳥類只是比較不怕人,比如城市中常見的麻雀、黑面麻鷺、鳩鴿類跟人都比較親近。」她莞爾一笑,說有些民眾會誤判鳥類是因為生病、受傷才不會飛,「但其實可能再靠近一點點就會飛走,那就沒事了。」
很多人好奇,在空中翱翔的鳥類受傷的原因有哪些,王齡敏歸納,其實越習慣在都市討生活的鳥類,就越容易因為親近人類活動空間而受傷。「比如撞擊窗戶叫窗殺、被車子輾過叫路殺,猛禽的食性特別,可能會吃到有毒的小動物屍體而造成二次中毒死亡,」她話鋒掉頭:「但是小型鳥類也是會一次中毒而亡啊-然後又被猛禽吃掉,害猛禽也中毒。」
受傷的領角鴞。(圖片╱台灣猛禽研究會提供)
受傷的鳳頭蒼鷹。(圖片╱台灣猛禽研究會提供)
為猛禽麻醉後準備拍X光片。(圖片╱台灣猛禽研究會提供)
那如果鳥類真的受傷了該怎麼辦呢?「比如猛禽是比較危險的動物,牠們天生就是掠食者,身上配備的武器比較多。」王齡敏指出,救援禽鳥首要就是避免讓自己受傷,可以先用毛巾或是布塊細心將鳥類的尖喙利爪包起,限制牠們活動後放入紙箱,再就近找獸醫師或是救傷站協助處理。
王齡敏強調,尤其是在現代都市中,鳥類不論受傷或是救傷,往往都跟人類有關,「畢竟猛禽不會自己走上門來對吧」。救傷站從去年開張運作,迄今已救傷超過120隻猛禽,最大宗的是最適應臺北市生活的鳳頭蒼鷹,其它還有松雀鷹、大冠鳩、領角鴞等,「牠們已經適應在人類的環境中討生活。」雖然食物充足,但為了活下去也是步步驚心。
大冠鷲的X光片,顯示為骨折。(圖片╱台灣猛禽研究會提供)
受傷的黑鳶。(圖片╱台灣猛禽研究會提供)
正在換包紮的鳳頭蒼鷹。(圖片╱台灣猛禽研究會提供)
王齡敏正色指出,車禍的鳥類會在路旁撿到、撞擊玻璃的則會在建築物附近,有時清晨就被清道夫清走,不留下一點痕跡。「臺灣比較不重視窗殺,但這在國外的鳥類死亡原因調查中,是遙遙領先貓殺、車禍,或是中毒的,只是臺灣還沒有系統化地做研究統計。」
王齡敏從美國經驗舉例,有些州會特別在鳥類遷徙季節,規定在鳥類遷徙路徑上的大樓晚上將燈火統一熄滅,「這是因為晚間的燈對移動中的候鳥有燈塔指引的作用,」會吸引牠們衝上去而致命。同時,國際間也大力推廣鳥類友善玻璃裝置,讓鳥知道「此路不通」,避免窗戶無端肇事,這也是猛禽會明年會努力宣導的目標。
猛禽會透過辦活動與民眾交流,傳遞保育猛禽知識。(圖片╱台灣猛禽研究會提供)
猛禽會透過辦活動與民眾交流,傳遞保育猛禽知識。(圖片╱白宜君攝)
讓下一代從小就有與萬物一起和平生活在土地上的內建知識。(圖片╱白宜君攝)
即使猛禽死亡原因常八九不離車禍、窗殺或中毒,但王齡敏坦言,真相還是需要推測,「從被發現的環境以及臨床診斷才能比較確定。」鳥類會飛,一隻鳥因受傷或生病而被人類發現的地點常常已經不是「案發第一現場」,獸醫師接手處理時,只能從牠們的病徵去推敲,而很難依靠現場拾獲的資訊來精準釋疑。
而檢視猛禽的死因,除卻城市中生活的禽鳥容易因為撞擊建築與車輛枉死,王齡敏再以救傷的中毒猛禽資料舉例,猛禽也會反應這個居住空間對所有生物隱性的威脅。
「猛禽是食物鏈中的高級消費者,雖然不吃農作,但卻會因為獵食小動物,身上會累積許多環境毒素,」當一隻傷病的猛禽被檢測出來身上的重金屬含量很高,「往往也就代表這個環境中有多污染。」目前「每一隻」王齡敏經手救治的猛禽血液中都有含鉛,她嚴肅追問,「這些鉛是哪裡來的」是必須要探查與解惑的都市謎團。
從救治傷鳥到訓練復健、練飛評估,到最後野外放飛,野外放飛是猛禽救傷的最後一站,這一年來猛禽會也與臺北市動保處合作,鼓勵社會大眾、親子團體共同參與,觀賞鳥類從躊躇不前到展翅起飛的過程,往往讓在場民眾感動不已,也更吸引民眾教育下一代關心野生動物。
但說起從救治到送別這一路陪伴的心情,王齡敏沒有熱淚盈眶的「不捨」,而是「只有看到牠們順利飛走了,我才會鬆一口氣。」每一隻因傷病上門求助的猛禽,若是再不能展翅高飛,在籠中也不會再快樂,而放回野外則形同等死,獸醫師只能將牠們安樂死,那是醫病關係中最大的無奈。王齡敏在「鬆一口氣」加重音節,臉上終於因在南港研究院路上被鋼珠射擊的大冠鷲可以順利在舊莊國小遠走高飛而徹底放鬆。
大冠鷲在野放前測量形制。(圖片╱台灣猛禽研究會提供)
評估大冠鷲的飛行能力。(圖片╱台灣猛禽研究會提供)
10月21日,被鋼珠射擊,傷癒後的大冠鷲頭也不回的奔向自由。(圖片╱台北動保處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
快來媒體小農灌溉心中好新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