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從都更倖免於難的俞大維故居

    2018-02-22 00:00 / 作者 電解質

    相較於前陣子鬧得沸沸揚揚,最終仍無法原址保存的山海樓,位於溫州街22巷的俞大維故居是相對較幸運的。在它被拆除,進而蓋起現代大樓之前,文資團體成功拿到市定古蹟的身分,從都更業者手中搶救下來,倖免於難。

    俞大維故居屬於早期台北帝國大學宿舍群的其中之一,建於日治時期,先後歷經帝大文政部部長世良壽男、戰後臺大外文系教授俞大綵、前國防部長俞大維、農學院許文富教授等居住於此。寧靜的巷道內,過去數十年間,隨著戰後都市發展,溫州街上的宿舍群有著一次又一次的變化,還能有如此完整的日式房舍存在於台北市的市中心,實在是一個很難得的瑰寶。

    故居的文資身分得來不易,命運堪稱乖舛。早在2006年,台北市文資審議會第一次審查此案時,就將台大約80幾棟日式宿舍不予列冊,也因此,該處都更程序隨即展開。直到去年年中,業者拿到建照,準備拆除之前,民間團體發現新事證,再次將此處提報為文化資產,才中止都更程序。然而,第二次的文資審查,過程中,都更業者堅稱建物多次翻修,已非當時原貌,因此不具文資價值。所幸,得到來自文化界的支持,甚至罕見地動用投票,才低空通過市定古蹟的決議。

    回過頭來看,我們一直關心的問題就是都市更新與文化資產保存之間,總是處於競爭的狀態,甚至,一旦都更範圍內有文化資產,常常發生在夜黑風高時「自燃」的離奇事件,因為若是被列冊或指定為古蹟,就會使過去都更整合的努力化為灰燼。但或許,我們可以找到更多的方式,讓兩者並存,也許是老屋內部裝修,符合現代消防安全規範,又可能是在設計上多著墨,讓區域都更能呈現新、舊並存的樣貌,讓荷據、清領、日治、戰後等不同時期留下的歷史軌跡,能持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存在,創造出新的台灣價值。

     



     



     



    喜歡這篇文章嗎?

    快來媒體小農灌溉心中好新聞吧!

    電解質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