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楊双子(右)與譯者金翎(左)出席台北國際書展座談會。周永受攝。
文學作品《臺灣漫遊錄》去年以英譯版奪下美國國家圖書獎,作者楊双子與譯者金翎今(2/4)日於台北國際書展出席講座。金翎表示,這本書是以譯者、翻譯為主題的作品,不只是讓台灣被更多人看到,也讓譯者被更多人看到,對於翻譯的定位,她也談到有美國讀者跟她分享,如果小時候有更多人翻譯台灣文學,對台灣的認識就會因此改變許多,「有些人覺得譯者只是隱形書套,但也有人會覺得改變了他的世界觀。」
《臺灣漫遊錄》本身是假託的翻譯之作,最初包裝成1930年代日本作家青山千鶴子來臺旅遊後所寫,描述她在途中與翻譯王千鶴發生的故事。該書於2020年在臺灣出版,並於去年11月出版英文版「Taiwan Travelogue: A Novel」,並隨即摘下美國國家圖書獎翻譯大獎,是臺灣首度獲得此獎的作品。
作者楊双子與金翎今日於台北國際書展出席講座活動,「以翻譯是原作的旅行」為題暢談虛與實的翻譯點滴,台下並吸引大批粉絲,活動前就已將主題廣場擠滿。
《臺灣漫遊錄》書展座談會吸引大批粉絲到場。周永受攝。
楊双子表示,原來構想只是想要帶領讀者遊歷1930年代的臺灣,因此設想一名外來者搭配翻譯的架構,比較方便對讀者進行解釋,而其實翻譯乍看之下在出版現場是被消音的,但其實他們握有微妙的權力 ,可以反轉、剪裁內容。
《臺灣漫遊錄》於2018年就開始構思,書中揣摩日文中譯的翻譯筆法。楊双子分享,最初是用第三人稱寫,後來覺得不適合,因此全部改成第一人稱,期間她參考大量戰前翻譯的日本作品,其實台灣翻譯日本作家作品的時間跨度很長,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翻譯腔,因此可以從中尋找合適的風格。
金翎表示,當初接觸這部作品時非常興奮,因為是以譯者、翻譯為主題的作品,這不只是讓台灣被更多人看到,「也是讓譯者被更多人看到」,她認為這部作品也因此給翻譯很多空間,而或許因為翻譯獎的評審也是譯者,因此在評選上也有加分效果。
楊双子坦言,最初只是想帶讀者遊歷1930年代的台灣。周永受攝。
談到如何讓美國讀者理解台灣的文化背景,金翎說明,她認識的美國人大多對台灣都認識甚少,因此可以想像如何翻譯才能讓他們理解,比方可以藉由書中如壽喜燒、生魚片等,西方較熟悉的日本元素來鋪墊,進而再加入台灣元素。
談到翻譯的地位,她則感嘆,有時似乎大家無法理解翻譯的意義,她遇過有讀者介紹她給朋友時,卻被嫌「她又不是楊双子」,令人感到非常受傷,但也有感動的案例,像她前陣子就遇到一群來臺大學中文的美國人,說希望他們小時候能有人翻譯這樣的台灣文學,他們對台灣的認識會改變許多,「有些人覺得譯者只是隱形書套,但也有人會覺得改變了他的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