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5 14:48
中秋佳節正是親友聚餐的好時光,但對於癌症與重症病友來說,餐桌上的美食佳餚,卻可能成為「甜蜜的焦慮」。擔憂飲食影響恢復進程,又不想辜負家人的愛心,台灣輔助醫學會中西醫專家提出「三心二意」生活做法,幫助病友與家屬放下焦慮,將焦點從「吃什麼」轉回「心團圓」,過一個身心安適的中秋節。
2025-10-05 09:57
衛福部常務次長莊人祥證實自己去年初在疾管署署長任內診斷出胃癌,「我要感謝診治我的榮總醫師團隊及家人的支持,目前恢復得很好。這也是我說『祖上有燒香』讓我身體恢復健康,也謝謝我的長官、同仁的支持與鼓勵,謝謝大家。」統計指出,胃癌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8名,每年奪走超過2000條寶貴性命。除了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家族病史外,日常生活不良習慣也會增加罹癌風險。
2025-07-14 21:55
曾演出《Assembly》、《獄中花》、《無人知曉》的南韓女星姜瑞夏,因為胃癌於昨天(7/13)病逝,享年31歲。經紀公司MCN Insight也出面證實死訊,姜瑞夏胞弟也在社群發文哀悼,慟喊「來世換妳當我妹妹,我一定會好好照顧妳。」另外,胃腸科醫師也示警,胃癌早期有4大症狀,包括經常打嗝、腹脹、消化不良、食慾不振,若持續發現上述症狀且感到不適,應儘速就醫檢查,提前找出可能病灶。
2025-06-29 05:00
現代生活步調快得像高速列車,外食、久坐、壓力山大就像車窗外呼嘯而過的風景,我們來不及細看,卻正悄悄地在身體裡留下印記。你是不是常常覺得身體沉重、頭腦昏沉,或是情緒悶悶的、動不動就想嘆氣?別輕忽這些小訊號,中醫警告:這可能不是小毛病,而是你的身體正在「發爛」,準備將這些看似無害的「堵塞」累積成未來惱人的慢性病!
2025-06-25 12:55
太腸癌在10大癌症中排名第2,引發國人重視。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威佑在臉書指出,很多人認為每天排便就是健康,但這並非唯一標準,重要的是規律與順暢度,如果有3種狀況:排便習慣突然改變;便秘伴隨腹脹、血便、體重下降;長期腹瀉,甚至解不乾淨,就應該注意。
2025-06-08 07:00
高雄70歲陳姓婦人長年飽受胃食道逆流之苦,近來狀況惡化,不僅腹脹胸悶,且胃口變差,甚至一吃就吐,婦人就醫後發現,竟是罹患罕病「第二型食道賁門弛緩不能症」,醫師表示,這是一種少見的食道運動功能障礙疾病,在台灣的發生率僅約每十萬人1.22至2.05例,多見於70至80歲長者。
2025-05-27 12:01
現代人因工作、學業壓力,常導致腸胃不適甚至便秘,為改善健康狀況,許多人透過攝取蔬果補充營養。但也有民眾擔心攝取過多水果恐導致果糖攝取超標、增加體重。對此,台灣腸道醫學會理事長郭昭宏建議,每日水果攝取量以「一個掌心大小」為一份,成人每日應攝取兩份,並優先選擇低升糖指數(GI)水果,如奇異果、木瓜、柑橘類與蘋果,有助血糖穩定與腸道保健。
2025-05-24 13:42
端午節吃肉粽滿滿儀式感。50歲蔡先生在兩周前於超商預購六家星級飯店與餐廳推出的粽子,搶鮮品嘗,連續兩天每餐試吃2家粽子,總共12顆,才第3天就消化不良便祕與脹氣,就醫後採用中藥合併穴位按摩,調養一周才改善。醫師提醒,節慶美食應該依體質適量攝取,千萬不要讓享受美食反成為身體另一個負擔。
2025-04-10 09:54
一名35歲的男性業務員,近一年來反覆出現腹痛與腹瀉症狀,經常因腹脹導致食慾不振,不僅影響工作表現,連日常生活也深受困擾。經就醫檢查,透過大小如魚肝油膠囊的「膠囊內視鏡」檢查,意外發現罹患少見的克隆氏症。在接受妥善治療後,症狀已明顯改善,體重也不再持續下降,生活品質大幅提升。醫生表示,小腸疾病較難以利用傳統腸鏡檢查一窺全貌,臨床上會仰賴膠囊內視鏡補足此一盲點,對克隆氏症早期發現與評估病灶嚴重程度有極大幫助。
2025-04-02 14:11
一位女性因肚子脹、體重逐漸減輕就醫,經大腸鏡檢查,赫見兩條長達20公分的蛔蟲。醫生一問之下才知道,女子家中養豬,又自己種菜,常用豬糞當有機堆肥,加上她愛吃生菜,可能因此讓蟲卵進入體內。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