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中秋忌口好痛苦?醫揭癌友「三心二意」原則:過節免再焦慮

    2025-10-05 14:48 / 作者 即時中心
    中秋節應景烤肉。取自Pexels
    中秋佳節正是親友聚餐的好時光,但對於癌症與重症病友來說,餐桌上的美食佳餚,卻可能成為「甜蜜的焦慮」。擔憂飲食影響恢復進程,又不想辜負家人的愛心,台灣輔助醫學醫學會中西醫專家提出「三心二意」生活做法,幫助病友與家屬放下焦慮,將焦點從「吃什麼」轉回「心團圓」,過一個身心安適的中秋節。

    怎麼做呢?掌握「放心、用心、開心」三心原則:

    一、「放心」吃:選擇比份量更重要
    西醫腫瘤及虹膜學專家羅大恩院長建議,康復期間的飲食原則應著重於「低油、減糖、高纖、原型」。家屬在準備烤肉或過節餐點時,可以選擇雞胸肉、魚肉、豆腐等優質蛋白質,並大量搭配彩虹蔬菜,如甜椒、櫛瓜、香菇等。

    這樣的組合能提供身體修復所需的關鍵營養,同時避免高油、高糖、過度加工的食品,減輕消化系統與新陳代謝的負擔。相較於傳統大魚大肉,更符合康復期的生理需求。

    對病友而言,最大的益處是能在餐桌上擁有清晰、安全的選擇,知道哪些食物對自己有益,從而獲得「飲食的掌控感」,真正「放心」地與家人共享餐點,不必為每一口食物提心吊膽。

    二、「用心」嚐:過程勝於結果
    中醫師沈于婷提醒,康復期的脾胃功能相對嬌弱,飲食的態度與過程至關重要。「細嚼慢嚥、專注當下、感恩飲食」是三大要訣。在喧鬧的環境中,試著創造一個安靜的角落,小口品嚐,感受食物的原味。

    從中醫角度看,細嚼慢嚥能讓唾液中的酵素充分作用,幫助脾胃更有效率地運化食物,將其轉化為身體需要的氣血能量。專注的過程也能避免因情緒緊張導致的「肝氣鬱結」,影響消化。

    如此一來,病友不僅能更好地吸收營養,更能減少飯後腹脹、不適的機率。將吃飯這件事,從「完成任務」昇華為一場「滋養身心的儀式」,真正「用心」感受食物與家人的關愛。

    三、「開心」聚:陪伴比食物更滋養
    中西醫專家共同強調,過節的核心是情感交流。病友將焦點從「我能吃什麼」,轉移到「我正與誰在一起」可以幫助減輕心理壓力。多參與聊天、分享生活點滴,甚至幫忙遞個碗盤,都能加深過節的參與感。

    這種心態的轉變,能有效降低因飲食限制而產生的失落感與格格不入的焦慮。家人的關懷,也不再只聚焦於「你怎麼吃這麼少」,而是轉向更有意義的情感互動。

    最終的益處是,病友能從家人的陪伴中,汲取強大的心理支持與精神能量,這份「情緒營養」對於康復至關重要。讓內心真正感到「開心」,才是過節最好的處方。

    台灣輔助醫學學會指出,「三心」原則背後的兩大真意是「心意勝於新意」,家人不必為了病友刻意準備標新立異的菜色,一份簡單、清爽的家常菜,滿載的關懷就是最好的味道;「團圓重於食圓」,相聚的時光本身就是圓滿,遠比吃了多少月餅、烤了多少肉來得重要。

    即時中心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