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免張智倫民團謝票前,志工難掩失落,互相擁抱打氣。廖瑞祥攝
大罷免大失敗,24個選區沒有一個罷免成功。由開票數據分析,可以瞭解失敗的表面因素,但造成這個結果的更深刻原因仍需要更多證據支持。不過現實政治沒有時間容許大家沈澱省思,要求民進黨改弦更張的各種主張已在各處響起,台灣政壇必定會經過一陣騷亂。
激出藍白支持者? 罷綠委連署卻是全面失敗從開票結果與2024年立委選舉對照分析可以知道,大罷免全面覆沒是因為不同意票遠高過同意票,有17個選區同意票未達選區選舉人總數25%的罷免門檻,即使依過去有限的罷免投票經驗,只要達25%罷免門檻就會罷免成功,但此次同意票數達到罷免門檻的7個選區還是沒能罷免成功,這是因為不同意票還是高過同意票。為什麼不同意票會違反過去經驗、這麼高?一種推測是藍白陣營高度動員,另一種說法是,民團與綠營激起藍白選民危機意識,讓他們主動現身投票。
第一種主張是否成立仍待進一步考據,因為國民黨連署罷免綠營立委是全面失敗,而且連署過程出現許多死亡連署。這說明了國民黨黨組織已生鏽、動員不到民眾連署,甚至連黨員名冊都未更新以至許多往生者繼續成為幽靈黨員。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國民黨在里長、縣市議員等基層實力還是遠超過綠營,因此罷免進入第三階段要催票動員時,只靠宣傳戰的罷團並沒有辦法深入藍營控制的基層社區。
罷免投票結果被認為是民團和綠營激出藍白支持者參與投票。圖為新北永和投票情形。廖瑞祥攝
曹興誠早覺不妙?發言劍指綠高層此外,藍白陣營從黨主席、立委到縣市議員積極參與反罷免宣傳造勢;相對的,綠營是由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策畫8場「人民是頭家」宣講活動,每場由閣揆卓榮泰領銜,部分政務官和立委參與宣講,但主帥賴清德並未現身。從結果來看,民進黨的黨機器未積極動員,被認為是造成同意票無法升高的主因。也因此有人戲稱大罷免失利是「國共聯軍打敗了游擊隊」。
投票結束後,「反共護台志工聯盟」發起人曹興誠在臉書上發文批判民進黨,他指出,在二階連署完成後就表示,罷團精力已經耗竭,三、四階應由民進黨接手。「但後來民進黨推拖,只想當不用負責的『側翼』,我就已經感到不妙。然而為免志工們失望,只好繼續擔任3號志工,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他甚至向罷團喊話:「8/23的罷免,我勸大家放下,讓民進黨去努力吧。那是藍綠對決的仗,我們打不起。那也是民進黨翻轉國會最後的機會,責任重大,我們也承擔不起。」
罷免結果不如預期,曹興誠發表演說,還勸選民放下823第二波罷免投票。李政龍攝
對照曹興誠在7月初的談話卻非如此。他在7月5日被問到與民進黨的關係時說,他之前希望林右昌多下來幫忙時,兩人有一些爭執,不過之後林右昌帶整個民進黨下來推動罷免,兩人歧見也沒了。曹興誠選後的發言,應該是對選舉結果失望的氣話,而他不滿的一是覺得民進黨動員得不夠,另一方面可能是針對民進黨高層選後發言。
民進黨切割惹不滿 事實上是介入失敗投票結果分曉後,林右昌發言稱許罷團:「我要代表民進黨向所有公民團體與所有無私無我的志工們表達最高的敬意。」但接著說:「這並非政黨對決的選舉,也不能被矮化、簡化為政黨之間的勝負,而是偉大公民力量的展現。」後面這句話被認為是在撇清民黨的責任。而總統賴清德在臉書上雖表達「深深感謝公民的力量」,但也只說:「今天的結果,不是某一方的勝利,也不是另一方的失敗。」兩人都有把榮耀歸諸公民團體,卻未把責任攬在自己身上,這應該也是讓曹興誠與一些積極參與大罷免運動者不滿的原因。
不過回過頭來看大罷免的過程,從一開始民進黨立院總召柯建銘提出「大罷免」主張,就引來有不少民團抗議,他們認為罷免運動是民間自主發起的,不是柯建銘「發明」的。民間團體的自主性本來就高,而且色彩不見得那麼綠,民進黨得小心翼翼、擔心介入過深反而引起反彈。在罷免進入第三階段後,難道民進黨沒想更積極介入嗎?賴清德啟動「團結十講」本來就是一種介入大罷免的方式,結果卻是失敗,甚至被曹興誠批判對大罷免沒幫助。
總統賴清德進行「團結國家十講」第二講,提到打掉雜質,引發爭議。總統府提供
選民視立委赴中為交流、執政黨如小蔣壓迫在野這次舉行罷免投票的24個選區原本就是藍大於綠,罷免運動等於是在藍營佔優勢的地區要進行信任投票,難度本來就高。就如同日本的台灣專家小笠原欣幸所說,從台灣社會對朝野政黨的支持來觀察,目前呈現M型兩極化結構正在強化;「這次是在M型兩座山峰中,哪一邊有更多人實際去投票的格局。」而這次選舉結果證明的是,賴清德和民進黨無法在藍白選區有所斬獲,也無法在M型山谷的中間地帶攻城略地。甚至說明賴清德高舉的「抗中保台」宣傳策略是失敗的。這個結果有兩件事值得警惕:
第一,台灣民眾不認為中國對台灣存在立即的威脅。首先得先區分兩件事:認同台灣不代表認為中國對台灣有立即而明顯的威脅。從中研院、政大選研中心長期民調結果顯示,台灣民眾的台灣認同持續上升,而中國認同則在下滑;不過這並不代表民眾認為中國武力犯台是真實威脅。「抗中保台」論述強調解放軍對台灣武力威脅不斷提高、已立即威脅到台灣生存;而這次「大罷免」運動主要動力就是「芒果乾」(亡國感)──藍白政客對北京過度諂媚、聯手癱瘓台灣政府的國防、國安、外交施政,讓中共犯台將成為事實;藍白政客罔顧國家安全,民眾亡國焦慮油然而生進而推動大罷免。
例如,這次積極參與大罷免宣講的立委沈伯洋一直是這種「抗中保台」論述的積極倡議者。但投票結果卻說明,這種危機感並不存在於大多數選民心中。對多數民眾而言,傅崐萁等藍白立委成群結隊上京晉見中國高官,並不是親中賣台行為,而是可以接受的「兩岸正常交流」。
去年4月,國民黨立委陳玉珍、傅崐萁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面王滬寧。資料照,取自陳玉珍臉書
第二個警訊是:逐漸老化的民進黨政府被貼上威權獨裁標籤。賴清德政府為「抗中保台」推動的強硬措施、以及對付在野黨的種種作為,都被選民視為是在走向威權獨權的證據,因而激起藍白選民的危機感。賴清德今年3月提出5大國安統戰威脅及17項因應策略,加強規範兩岸交流、陸配在台資格等,被藍營宣傳成賴清德「獨裁」、「威權復辟」。司法檢調對柯文哲案的偵辦,對國民黨黨機器偽造罷免連署的偵辦,也被視為是對在野黨的迫害。從另一個角度看,現在藍白選民眼中的賴清德政府,有如40年前蔣經國政權用中共對台安全威脅來製造危機感,藉「反共」、「反台獨」迫害黨外反對者。
此外,已執政超過8年、如今更邁向40歲的民進黨,在年輕選民眼中已是個老邁巨靈。別忘了1950年進行黨改造的國民黨,到1986年民進黨創立時也才36歲,當時就被民進黨批評是個昏庸老怪獸。當然,過去戒嚴時代沒有民主選舉、萬年法統不退休、不容政黨輪替,這些都不同於今日,但民進黨的老化是不爭的事實。處於新冷戰時期的賴清德政府如果只有抗中保台論述,而提不出其他可以說服選民政策主張,它的處境就和冷戰時期的蔣氏政權一樣,很難爭取選民、尤其是年輕選民的青睞。
民眾黨曾舉辦「護民主反威權」掃除綠衛兵誓師大會,可見不少年輕民眾參與。資料照,廖瑞祥攝
兩憂心浮現:在野是否更蠻橫?中共滲透再進一步?大罷免之後,民進黨內部必然會有各種「改革呼聲」:要賴清德交出黨權,要卓榮泰下台內閣大選組,要柯建銘辭去黨鞭……,當然,也會呼籲賴政府要認清現實、姿態放低、要和佔國會多數的在野黨協商。這些建議近期內一定會在台灣政壇快速發酵、翻騰一陣,但有一個事實問題必須思考:拿到「免死金牌」的在野黨立委,是會更樂於和民進黨政府協商,還是更無所顧忌、蠻橫地輾壓賴政府,更明目張膽地和北京唱和?如果答案是後者,上述改革會有效果嗎?
小笠原欣幸警告說,罷免失敗並非回到原點,「民進黨迄今高舉的『抗中保台』路線在這次罷免投票中遭到否定。對中國而言,局面變得非常有利。中國共產黨的對台滲透工作可能會進一步有所斬獲。」這是此次罷免投票結果對台灣最重要的警訊。還抱持當初支持大罷免的台灣民眾,到底是該聽曹興誠充滿怨怒的勸告、直接放棄823的罷免,還是把握最後一次機會向過度傾中的藍白政客再提出一次警告?這也是大罷免大失敗留給公民社會的難題。
*作者為資深新聞工作者、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