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港配置及祥運輪停靠位置圖。高雄地檢署提供
2024年11月13日,中國籍男子李元紅主動向移民署高雄港國境事務大隊自首非法偷渡來台,經深入追查才發現李男竟然在台灣四處趴趴走了1個多月,這一事件暴露高雄港邊境管理的漏洞,最高檢察署為此特別邀請偵辦此案的高雄地檢署檢察官邱柏峻為文,以偵辦這起偷渡案的經過 ,試著點出高雄港邊境管理可能存在的問題,並提出加強邊境管理的多項對策,供相關單位作參考。
案情回顧:陸客偷渡高雄港內滯留一年 佰世達船務代理有限公司黃姓總經理,日前向香港某船務公司承攬代理坦尚尼亞籍貨輪 「祥運輪」在台灣進出港及所有與船舶相關事宜,林男則是長期在高雄港區內從事停泊港內船舶補給及維修工作人員。
2023年10月7日,未被申報為船員的中國籍男子李元紅,搭乘 「祥運輪」進入高雄港 ,事後因 「祥運輪」機舵故障 ,適航性查驗始終未獲合格憑證 ,而一直滯留在高雄港內 ,2024年9月間,因「祥運輪」將進行船隻拍賣拆解,「 祥運輪」船員因而陸續下船。
2024年9月10日前,黃姓總經理以微信聯繫李元紅 ,同時安排趁著夜間由不詳人士駕駛小船至「祥運輪」旁搭載李元紅下船,並指示林男安排李元紅前往高雄市旗津區居住,林男依照黃男指示,安排李元紅前往高雄市旗津區民宿居住,由黃男提供生活費。
李元紅在台灣四處趴趴走了1個多月後自首,此時移民署才驚覺國境出現漏洞,趕緊將李男逮捕送辦,全案經高雄地檢署偵查起訴後,法院依違反《入出國及移民法》判拘30日,得易科罰金。
港區管理困境浮現 在檢視此案過程中,發現高雄港在邊境管理上存在多重挑戰,包括:
1、港內小船缺乏管制機制
高雄港內的小型工作船(如補給船、漁船等)航行時無需申報,也多未安裝自動識別系統(AIS),使得其航行軌跡難以追蹤,增加了不法分子利用小船進行非法活動的風險。
高雄港內航行小船缺乏管制機制。高雄地檢署提供
2、岸際監控密度不足
高雄港沿岸包含旗津、前鎮等多處開放式停泊空間,缺乏圍牆或管制措施,且監控設備密度不足,易成為偷渡者上岸的管道。
3、監控設備影像品質不佳
目前高雄港的監視器設備主要用於監控船舶及大型設施,畫質較低且存在監控死角,難以有效辨識非法行為。
航港局的PSC查驗流程。高雄地檢署提供
4、船員查驗機制不足
針對進出高雄港船舶的船員查驗機制,實務運作上大致有2種模式:其一,為港口國管制(Port State Control,簡稱 PSC)。其二,移民署國境事務大隊高雄港隊針對進出高雄港的船舶船員(旅客)證照進行查驗。
雖然目前高雄港內有這2種機制,但實際上是採取書面審查方式進行確認現行船員,對於未被申報的偷渡者無法有效檢測。此外,針對滯港船舶的查驗僅為自主管理,缺乏明確法規依據。
5、高風險個案通報與監控不足
本案中涉及的船務代理公司及相關人員曾有刑事前科,但相關情資未能及時共享,導致對可疑船舶的監控不足。
6、高風險船舶停泊安排與國安威脅
「祥運輪」長期停泊於鄰近海軍及海巡設施的區域,若有不法分子意圖刺探軍事機密,可能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
建議強化邊境管理 針對上述問題,多位專家及相關單位提出以下建議,以提升高雄港邊境管理效能:
1、增設小船管制機制
要求所有港內小型工作船安裝並強制開啟AIS系統,同時建立航行申報制度,包括起駛地點、目的地、船員名單及貨物內容等資訊。此外,加強海巡和港警對小型船隻的臨檢力度。
2、升級岸際監控設備
增設高解析度監視器及錄影設備,覆蓋目前的監控死角,同時提升現有設備的畫質與功能,加強對岸際場域的即時監控。
3、法制化船員查驗流程
制定明確的法規規範針對外籍船舶及滯港船員的查驗機制,包括查驗程序、執行機關及罰則等內容。同時依照風險等級分類實施不同強度的查驗措施,以平衡行政資源與執法效能。
4、建立情資共享平台
整合航港局、移民署、海巡署等單位的情資,建立共享平台,即時掌握高風險航商及可疑船舶資訊,加強跨機關合作與聯防機制。
5、重新規劃高風險船舶停泊區域
針對國安敏感設施周邊的停泊區域進行重新規劃,避免高風險船舶靠近軍事或重要基礎設施。
構建更嚴密的國安防護網此次案件反映出台灣作為海島型國家,在邊境管理上仍存有諸多漏洞。專家指出,在兩岸關係持續緊張的大背景下,未來類似事件可能會頻繁發生,各界應加強合作,共同完善邊境安全管理機制,以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進一步鞏固國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