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出兵烏克蘭,戰事拉鋸一週,烏克蘭的奮力抵抗,引發全球關注。台灣學者分析,美國雖然未出兵,但採取經濟制裁,可看出美國仍將戰略重心放在印太地區,有這樣的朋友台灣不需要多慮,只會「看到越來越團結的歐洲跟越來越安全的台灣」。不過,台灣也應建立具威脅性的打擊能力,自己的國家靠自己救,國防自主不是只有軍人,是全民的事。
國策研究院今日舉辦「強權政治下的烏克蘭與台灣」座談會,由院長田弘茂主持,會中邀請多位知名的國家安全、戰略分析及國防的專家學者們進行與談。國策院執行長、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教授郭育仁表示,近來有許多說法稱「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並對於美國不出兵多所批評,但從國際戰略的角度分析,美國事前已經掌握精準的情報,並對外界三度提出正式警告,卻沒有人相信。
郭育仁直指,美國不出兵烏克蘭顯示其戰略重心仍放在印太地區,一旦介入就等同戰略重心轉移,恐重演2001年的911事件,當時美國總統小布希要處理中國問題,卻因中東戰事變成反恐戰爭,美國就是避免重蹈覆轍,定調中國才是戰略對手。因此,美國不會主動升高烏克蘭局勢,也不會捲入跟俄羅斯的軍事對抗。
郭育仁認為,反觀中國的角色十分尷尬,中國與烏克蘭、俄羅斯兩邊都是朋友,與西方歐美之間也尷尬,不管跟誰站在一起,都要付出戰略代價,想趁機撿便宜,還不見得能撿到。值得注意的是,普丁挑烏克蘭下手,某部分可能要制衡中國,畢竟中國的煤炭和糧食仰賴烏克蘭,同時也是最大投資者與債權國,站在普丁立場,烏克蘭是古老的俄羅斯領土之一,中國的行為無疑是在別人家動手動腳。
同時,郭育仁說,台灣從烏克蘭戰爭可以學到很多,包括修改軍事交戰守則、部隊與基礎建設要加強耐打能力、強化後備動員體系、心理防線,以及注意認知作戰與網路戰且強化民眾的媒體識讀能力,最重要的是,建立具威脅性的打擊能力,讓敵人認知,不要以為弱小就好欺負。
國防安全研究院軍事戰略暨產業所長蘇紫雲強調,烏克蘭是歐洲民主防衛的最前線,台灣則是印太民主最前線,但台灣的地緣政治、戰場環境都比烏克蘭優越,善用籌碼可轉變為砝碼。不過,要思考幾個面向,一是國際政治現實,西方國家儘管不滿俄國入侵烏克蘭,礙於俄國擁有6,000件核裝置,難以直接軍事介入。
蘇紫雲說,其次是向國際傳遞正確戰略訊號,從美國高階訪團來台傳遞承諾,國際的道義支持很棒,關鍵在於台灣要有足夠防衛能力;最後,改變重文輕武文化,台灣政府支出以社福最多、其次教育,第三才是國防,反觀新加坡以國防支出最優先,新加坡政府與社會溝通「有國防才有外交話語權、有國防才能嚇阻侵略」的態度需認真參考。台灣生存的戰略藝術,如同美國老羅斯福總統所言,「輕聲細語但需帶著大棒才能行穩致遠」(Speak softly and carry a big stick; you will go far.)。
國策院資深顧問陳文甲分析,俄羅斯想以傳統的軍事力量摧枯拉朽,但烏克蘭經過一週奮勇的抵抗,加上三位一體的制裁,顯現傳統戰術的崩壞,中國若不警惕俄羅斯的前車之鑑,想要武攻台灣,恐會有類似的下場。而中國也在觀察台灣的反應,台灣可師法烏克蘭的抵抗並擬定因應之道,若沒有積極作為,中國恐會以反分裂國家法來侵略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