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城市山人專欄|中央開放,地方反制:小觀音山生態保護區的逆襲

    2020-10-16 18:22 / 作者 一起說幼

    經過40年的光陰,陽明山這座距離都會區最近的國家公園,也早已不是日本人所見的模樣了。山坡地的開發,切割棲地的眾多道路與步道,歷代採筍人、登山客闢出的山徑系統,都讓他的定位更接近一座「都會自然公園」,理應重視人民的合理遊憩使用,而不是像雪霸、太魯閣和玉山國家公園一樣,因奉行保育至上原則而採行嚴格的總量管制。 




    小觀音山的獨特之處



    我生活在士林、北投一帶,大屯山系是我從小爬到大的自然啟蒙學校。從鋪設完善的石階步道,到下雨就濕滑難行的土徑,這一帶山區提供山友們相當豐富的路線選擇。攜家帶眷的人可以走輕鬆的二子坪步道,想要點挑戰的可以走中正山或面天山步道,甚至還有為百岳行程準備,以十連峰大縱走為練習場的山友呢。



    但若要淺嚐臺灣郊山的原始野性,小觀音山一帶絕對是大臺北地區的最佳去處之一。比起人工整理的寬大步道、堅硬石階,在那兒能體驗到密林圍繞的與世隔絕、渡過潺潺小溪的視聽饗宴,也不似他處大眾化步道有這麼多遊客。又因該處地形多變、叉路繁多,還會被選為地圖判讀課程的教育場所。





    七星山至小油坑步道及對面的小觀音山。(圖片來源/維基百科@Ianbu



    生態保護區的逆襲與疑問



    然而,就在行政院長蘇貞昌宣布山林解禁的隔年,陽管處突然發難:小觀音山屬於鹿角坑生態保護區,必須要申請才能進入。官方的說法是:「小觀音山區原為軍事及通訊管制區未對外開放,故未納入生態保護區申請範疇,因近年各種環境演變,軍方管制區域限縮至小觀音山主峰之營區範圍,遊客誤以為得以進入本區步道。」



    納入生態保護區,即意味著會有總量管制。一處山友行走不下數十載的郊山山區,就連路線本身也是由民間人士熱心維護,竟然搖身一變成為管制區。更令人不解的是,從小觀音山又走不到鹿角坑溪,到底和生態保護區有什麼關聯?時代在改變,以前嘉明湖和玉山以保育為由的「靜山」措施,都因為無法拿出科學根據說服人民而遭取消,現在陽管處擺明了要倒行逆施不成?



    所以,我認為這就是陽管處一貫的「官府」心態。當中央自詡為最會溝通的政府,下面卻一直有著地方衙門盤據山林,此舉亦不例外。你說這兒是生態保護區,但理由卻是其他勢力退場,而絲毫不向民眾說明要保護的標的為何,小觀音山與鹿角坑的生態關聯又為何,那我絕對會加入無法接受的行列。





    陽管處表示小觀音山屬於鹿角坑生態保護區,必須要申請才能進入。(圖片來源/陽明山國家公園粉絲專頁)



    結語:官民之間需要更細膩的溝通



    我另一誠心的建議是,何不打開天窗說亮話。舉個例子,陽管處大可明白的說:我之所以要開始管制,是因為超量遊客製造髒亂,是因為山難頻傳云云,何必牽拖生態保護區?一個山徑星羅密佈,往來訪客長年絡繹不絕的所在,陽管處過去冷眼旁觀,現在突然要全面封山復育了?若有如此宏圖倒也不是壞事,不妨公布計畫書,跟人民說清楚,講明白。



    呼應文章的開頭處,我認為陽明山國家公園離都會區太過接近,開發的斧鑿痕跡積重難返,發展方向應是「平衡遊憩和保育需要」,而且需要循多管道和人民充分溝通政策,不是草草的用問卷調查了事。生態保護區的總量管制是一個辦法,但面對一個本來就頗為熱門,在國家公園內具代表性的原始山域,作法上絕對需要更加細膩才是。



    登山者皆心知肚明,臺灣郊山、中級山的生命力強健異常,路線若無人維護,一下子就會荒廢了,而我們也會損失好幾條富含野趣的健行路線。身為一位愛山的公民,與一位對此山域抱有記憶與情感的附近居民,我希望當局能抱持開放進取的心態面對人民的遊憩需要,不是「以封閉代替管理」的舊時代思維。



    (本文為合作專欄,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更多太報報導

    城市山人專欄|資源濫用誰之過?「救護車當小黃叫」的反思

    雪羊專欄|解析土葛山難報導,我們該如何看待教育隊伍的登山安全






    ↑加入太報Telegram頻道↑

     接收第一手消息



    一起說幼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