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海洋學系助理教授雷漢杰研究證實海洋增鹼可吸碳、緩解酸化。中山大學提供
海洋酸化嚴重威脅海洋生態,中山大學海洋學系助理教授雷漢杰,分析長達26年的南海觀測資料,首度發現海水鹼度自然上升,證實海洋自然鹼化現象,有助提升二氧化碳吸收效率28%、減緩酸化速度14%,為發展人工增鹼碳移除技術提供實證依據,也為氣候變遷對策帶來新希望。
雷漢杰表示,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約26%進入海洋,造成酸化現象並威脅海洋生態;近年來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也強調,淨零排放不只要減碳,還需透過「碳移除技術」積極處理既有碳排,其中「人工增鹼」被視為潛力方法之一。
雷漢杰指出,過去多數研究侷限於實驗室或小規模模擬,缺乏長期、實地數據支持。他分析自1999年起在南海設立的「東南亞時間序列研究(SEATS)」站點資料,系統觀測海水的總鹼度、pH值、碳酸鈣飽和度與溶解無機碳等指標,發現南海表層海水的總鹼度每年平均上升0.56微莫耳/公斤。
這一變化雖微小,卻顯示海洋具備「自然鹼化」潛能,可部分中和二氧化碳引起的酸化現象。研究顯示,此鹼度提升促使海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增強28%,海洋酸化速度減緩14%,連碳酸鈣飽和度下降速率也減緩22%,顯示整體海洋化學環境出現積極變化。
雷漢杰表示,這等於是「大自然提供的一場海洋增鹼實驗」,證明「人工增鹼技術」不僅可行,且可同步達成碳移除與緩解酸化的雙重效益,未來若能進一步開發相關技術,將對全球氣候行動提供重要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