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熱浪弱勢危機2-1】高齡孤影遇上極端高溫 能源貧窮的生存戰

    2025-08-18 08:00 / 作者 洪敏隆
    從事資收長者頂著烈日穿梭在車輛間討生活,非常辛苦。洪敏隆攝
    當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同時,也面對著極端氣候的升溫威脅,我們準備好了嗎?

    8月的某個星期二下午3點,84歲的阿滿姨推著載滿回收物的手推車,在台北南海路到國興路間穿梭。烈日直曬,她滿頭大汗,卻笑說:「祙啦!顧腹肚較要緊!」這是她兩天來的收穫──270元。語畢,她又搖搖頭,嘆:「但是實在愈來愈熱!」

    在青年公園的涼蔭下,廖伯每天看人下象棋。他家裡裝了冷氣,卻幾乎沒開過,笑言「很久沒用,搞不好壞掉了,打開還會爆炸?」生活不寬裕的他,能省則省,夏天就靠自然風撐過去。但他也知道,不少鄰居朋友因行動不便,只能困在悶熱的房間裡。

    很多長者是在大太陽下討生活,賺取微薄收入。洪敏隆攝


    青年公園夏日下午都會看到很多長者聚集下象棋,吹自然風省冷氣錢。洪敏隆攝


    人口快速的高齡趨勢與日益嚴峻的氣候變遷同時發生,長者因體溫調節及感知能力降低,及潛在慢性病的影響,在酷熱天氣下更容易受到熱傷害,成了最易受高溫影響的弱勢族群。一方面有些以長者居多的工作,曝曬在烈日下的機率及風險相對較高,另一方面持續攀升的獨居長者,很多是因居住環境不佳或經濟能力有限,成為能源弱勢的溫度難民。

    數據揭露熱傷害警訊 造成長者更多健康威脅

    根據衛福部的2025年熱傷害就診統計,今年(2025)5月1日至8月3日共有1173人次,其中65歲以上有409人,占整體人數約3成5。今年6月,新北市淡水區有一位76歲老農工作時,因中暑倒在田裡不治;過往三總中暑防治中心接獲的中暑病例,也不乏長者,因省錢在家沒開冷氣而中暑。



    過往我們總是特別叮嚀長輩在冬季注意保暖,但在這幾年極端高溫不斷升高下,也要重視夏季高溫對長者所帶來的威脅影響。

    根據衛福部統計,75歲以上高齡者發生中暑機率是一般成年人的3倍;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分析2001至2020年超過110萬名首次急診中風患者的資料,當兩日內氣溫驟升超過6°C時,缺血性中風風險提高超過兩倍,超過35°C的極端高溫亦與不同類型中風風險增加相關;日本名古屋大學醫學院神經疾病學教授 Masahisa Katsuno研究,高溫可能透過幾種方式引起或加劇神經退化性疾病,導致更多原本不會有阿茲海默症的老年人罹病。



    全球暖化加劇下的高溫也影響高溫下工作的長者,可能導致慢性健康問題。台大公衛學院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教授楊孝友分析台灣稻作縣慢性病篩檢資料發現,農民長時間曝曬於烈日下,因為高溫與脫水而導致腎功能損害,罹患慢性腎臟病的機會是非農民的2.12倍,隨著氣溫上升,每上升1°C,慢性腎臟病的風險更會增加8%。

    楊孝友研究團隊呼籲台灣法規應擴大解釋熱危害作業,不該只侷限於鋼鐵廠等傳統產業,像農民等更應該增加保護措施。

    獨老關懷落差大 能源貧窮難負擔

    台大環境與健康科學研究所教授吳章甫在今年7月31日環境部舉辦的高溫適應對策研討會也提到,評估氣候變遷風險應從三方面入手「危害度」、「暴露度」與「脆弱度」,若從危害度著手就要從源頭減碳開始,暴露度則是要讓民眾遠離高風險地帶,脆弱度則是減少高風險族群或提高民眾的「氣候適應能力」。

    2003年法國熱浪造成7萬人死亡,其中82%死者是75歲以上長者,巴黎因熱浪死在家中者,甚至有92%都是獨居者。隔年法國記取教訓,推出全國性熱浪防治計畫,針對獨居長者與體弱者註冊聯絡方式,熱浪來襲時定時聯繫以及時發現狀況。

    在台灣,衛福部雖有針對高溫訂定分級警戒,當氣象預報溫度高於38°C的橘色警戒,由地方政府結合民間社福資源,加強對弱勢民眾、獨居老人等的關懷訪視或電話關懷服務,然而,全國列冊獨居老人只有5萬餘人,和內政部在2023年估算,獨居長者人口比例已經高達97.7萬人,獨老比率超過2成,因此,極端高溫下,獨老關懷服務「存有相當落差」。



    另一個問題是能源弱勢的處境,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今年公布的「2025台灣能源公布調查」,以世界展望會非原住民案家做為調查對象,發現使用冷氣可負擔情況,有1成1是難以負擔,有近1成3甚至是沒有冷氣設備。

    華山基金會雖然沒有實際統計,但在其服務全台3萬名獨居長者,的確也有看到沒有冷氣設備的情況,但有的是經濟狀況,有的是長者認為「不需要」。



    極端高溫下 重新思考長者「居住正義」

    台大風險中心主任周桂田說,經濟弱勢族群在能源取得、支出、效率及負擔方面容易陷入困境,尤其在夏季電價期間,經濟壓力更為沉重,建議政府應針對中低收入戶及社經弱勢族群進行能源調查,辨識出能源脆弱群體,並建立能源公平分配的政策機制。

    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王順民說,外在環境的氣候變遷與個人歸因的生計條件,彼此相互糾結鑲嵌為租不到或有的住到,卻是難以想像的居住品質,當窄巷、公寓、雅房、斗室、違章,只是底層的下流階級作為容身用途的棲身之處,有辦法走動的「易行」長者,只能借力使力尋求於室外場域的公共空調冷氣一圖涼快,受限於外在或己身的移動障礙而困守於穴居的長者,依舊找不到安身之道,這是高齡長者及其所身處熱島穴居的生活性困境難題,也讓「居住正義」應有與時俱進的變遷性思考。

    很多長者行動不便,是高溫能源貧窮下受困的一群,也是「居住正義」應關注的新課題。洪敏隆攝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從2014年開始推動「居家安全修繕」,主動為長輩檢視並改善居住安全,包括加強屋頂防漏、防滑設施、增設無障礙空間等,今年開始先從嘉義、屏東開始,加強長者居家環境如何改善悶熱,並尋找兼具永續與節能的相關設施,讓長者所處高溫居住環境可以降溫。

    弘道基金會執行長李若綺說,弘道加強提醒長者在高溫下,知道飲水的重要性,且針對長者捨不得開冷氣的考量,思考一定有其他方法,例如裝設涼扇、循環扇或涼墊等,這些設施設備不會太耗能,卻是長者可以接受抗高溫的對策。

    極端高溫下,年長者成為更弱勢的一群。洪敏隆攝


    國際防熱浪借鏡經驗 別忽略高溫工作長者

    其他國家針對弱勢長者抗高溫,也有很多值得台灣借鏡之處。主婦聯盟副執行長吳心萍以日本為例,2023年以智慧電表,觀測部分地區中高齡長者的用電頻率,透過觀測冷暖系統是否長時間未開啟或關閉,對比平常的生活習慣,提早察覺潛在的危險,及早給予探訪和支援。

    此外,澳洲西部部分城市,針對較高風險患上高溫相關疾病的長者,發放冷氣費補助,為他們提供電費津貼,作為即時紓解措施,像是昆士蘭每戶長者都能從州政府獲得372澳元(約730元台幣)的補貼。

    韓國因為2023年夏天,一名年長者在光州收集廢紙回家時死亡,讓韓國重視氣候危機這些工作的長者,該國保健福祉部調查統計,全國約有4.2萬長者從事回收,等於每650個老年人中有1人投入這工作,他們對於環境有貢獻,必須在熱浪和炎熱天氣下有最低限度機制保護他們,因此去年除了建檔熱浪來襲時關懷聯繫外,並設計內含涼爽毛巾、遮陽帽、可拆卸無線電扇等11種產品的熱浪準備包給從事回收長者。

    韓國為每位資收長者準備可拆卸電扇等裝備的熱浪準備包。圖取自韓國公益團體SOVAC網站


    除了資收者,吳心萍認為,在台灣,因為農業主管機關是農業部,但是高溫相關規範沒有被農業部納管,農民也不歸屬衛福部的權責,「老農是容易被遺漏的一群。」

    台大社會工作學系教授趙曉芳在台大風險中心撰文指出,應關注同時面臨健康功能退化、經濟拮据或社會支持網絡薄弱的多重脆弱老人,對氣候變化的感受、受到影響的狀況、生活方式的改變與因應方式等,未來只有將這些被邊緣化的老人經驗納入氣候治理視野,才能設計出更貼近實際需求的政策與方案。

    環境部除了已在雙北、台南規劃推動「Cool Map」,整合戶外涼蔭、公園涼亭、森林步道與可避暑的室內公共空間,讓民眾能快速找到避暑地點,為降低極端高溫對弱勢族群的衝擊,也將以大數據分析應對能源貧窮。

    大數據找出須幫助對象 實現全齡氣候平權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徐旭誠說,因為日韓都有類似問題,即使獨居老人給予補助,但電費很貴還是不敢用冷氣,因此有必要以大數據分析應對能源貧窮。由於台南市政府針對人口老化問題,很積極要找出應對能源貧窮的方法,因此環境部今年優先與台南合作。

    徐旭誠說,大數據分析包括內政部老年人口清冊、衛福部獨居老人清冊、台電公司用電數據及環境部與氣象署的溫度監測資料整合,從各個面向找出優先需要協助的長者,透過辨識,界定為能源貧窮弱勢,結合社福資源,例如節能汰換或是相關補貼。

    台灣有一些住戶沒有裝設冷氣,或是有裝但已老舊。洪敏隆攝


    徐旭誠說,當找出這些能源貧窮,知道其所在位置,再套上高溫相關資訊,掌握哪些地方相對比較高溫,例如台北可能集中在中正、萬華,當找出重中之重的點位,在抗高溫地圖強化引導弱勢找到外面涼適點。並透過數據,可以建議台電那些區位應優先使用智慧電表。

    氣候變遷不僅是環保議題,也是關乎全民健康的迫切挑戰,當氣候變遷與健康老化能夠整合性思考並擬定策略,才能同時實現健康老化與全齡氣候平權的目標。
    洪敏隆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