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與台灣癌症基金會攜手為頭頸癌、肺鱗癌癌友請命。胡順惠攝
沒有人想要罹癌,也沒有人可以選擇罹患哪種癌症,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與台灣癌症基金會2大團體今(10/13)日攜手為頭頸癌、肺鱗癌癌友請命,兩者病患型態類似,幾乎以中壯年有抽菸習慣的男性為主,這群人幾乎是家中的經濟支柱,但台灣健保針對2種癌症的給付條件相當嚴苛,導致病友只能選擇自費扛起高額治療費用,或甚至直接放棄治療,直接衝擊整個家庭生計。
儘管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癌症篩檢,但仍有漏網之魚,像是頭頸癌與肺鱗癌大多都是因為抽菸所引起,不過在健保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一線治療仍然停留在20年前化學治療為主,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賴俊良表示,若僅採用化學治療,肺鱗癌患者第一年存活率機會剩一半,僅能再活6至9個月。
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賴俊良。胡順惠攝
肺鱗癌對大眾而言相當陌生,甚至許多人以為就是常聽見的肺癌,嘉義長庚胸腔科主任林裕清解釋,肺腺癌跟肺鱗癌雖然名稱僅相差一個字,但兩者晚5年存活率落差3倍,肺腺癌有高達數十種藥物,但肺鱗癌臨床仍以化療為主,晚期肺鱗癌病人半數則活不過1年。
林裕清進一步解釋,肺鱗癌患者通常要先經過基因檢測,此時若是基因突變陽性,佔比約6成,即可使用健保支付的標靶藥物;但若是檢測出來為陰性,也就是剩下的4成績率為陰性,且pdL小於50%,就僅能免疫藥物合併化療,僅能自費或放棄治療。
林裕清說,美國癌症治療指引、國內晚期肺癌治療都有共識,肺鱗癌pdL1-49%一線治療優先使用癌症免疫藥物合併化療,但台灣的健保給付規範則是,肺鱗癌癌症免疫藥物僅給付單用且須化療失敗,建議健保放寬給付肺鱗癌1-49%患者給付,患者約3百人,對健保衝擊不至於太大,勿讓癌友成治療孤兒。
嘉義長庚胸腔科主任林裕清。胡順惠攝
不只肺鱗癌宛如健保孤兒,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主任楊慕華指出,包括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都屬「頭頸癌」,其中口腔癌佔比最高,幾乎佔總數一半左右,不過頭頸癌選擇相當受限,藥物發展狀況進展,與肺鱗癌困境類似。
楊慕華說,美國癌症治療指引建議,頭頸癌一線治療優先使用癌症免疫藥物或合併化療,與我國醫療水平相當的日本與澳洲也已將免疫療法納入頭頸癌一線治療給付,但對比台灣,台灣健保給付規範,頭頸癌需一線化療失敗,才具備癌症免疫藥物使用資格。
楊慕華感嘆,頭頸癌患者通常都是很辛苦的勞工族群,癌友收入有限,沒辦法投入大量金錢進行免疫藥物治療,若採自費對於經濟是筆沉重負擔,根據腫瘤心理統計資療顯示,頭頸率自殺率是一般人5倍之多,平均年齡50幾歲,此時正是青壯年,更是家中經濟支柱,就業狀態受影響,整個家庭可能都會被拖垮。
楊慕華坦言,頭頸癌病程進展快,急需更新治療,但台灣仍把免疫治療擺在二線,盼能快點接軌國際指引。記者實際估算,每年約1萬多名頭頸癌患者,其中晚期約5千名左右,符合國際治療標準約1至2千名,以每人每年平均5次治療(13萬/次)計算,每年需增加6.5億元至13億元左右。
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主任楊慕華。胡順惠攝
賴俊良分享,曾診治過一對夫妻,2人都得到肺癌,太太10年前罹患肺腺癌,當時還沒有藥物能醫治,僅3年多就離世,太太離開前還特別囑咐先生要將菸癮戒除,但先生10年後仍罹患肺鱗癌,經過檢測未符合健保給付條件,雖然女兒希望能給爸爸最好的治療,但藥費連賣房子也支付不起,只能採用最傳統的化療,最後病情持續惡化也只能放棄,希望政府儘快放寬給付,不要讓這類故事再次重演。
楊慕華也說,曾有一名頭頸癌40歲男性癌友拜託週六、日不要住院,不過一般上班族都會希望週末放假治療,讓他非常疑惑,詢問過後才得知對方是做夜市攤商,週末生意比較好,希望多賺一點錢才能支付較為昂貴的免疫治療費用,想起來心都非常酸。
還有另一名病友是位50多歲的卡車司機,楊慕華指出,司機失婚後自住,雖然經過檢測可進行免疫治療,但仍未達到健保給付標準,只能靠開長途車賺較高的津貼,來支付免疫治療費用,最後因為經濟壓力實在過大支撐不下去,只好回到化療,結果病情惡化,僅半年就離世。
這類心酸故事每天都在台灣真實上演,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癌友平均要7百多天才能用到新藥,即使健保有給付,但條件相當嚴格,平均只有3成能得到給付,其實給付已經是後線,但癌症病人生命都是在跟時間賽跑,因此2019年倡議,是否能在健保資源外,有其他資源挹注,讓癌友能更早用藥。
蔡麗娟說,健保之外成立「癌症新藥多元基金」,透過藥費給付,讓大家看到藥物真正的價值,讓臨床醫師有更好武器、病人提前治療 健保也能做參考,近日多位總統候選人將其納入政見非常樂見,但落實錢仍要有明確規劃,包括錢從哪來、怎麼編入預算、病人要如何參與等,希望癌友權利能更加被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