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自來水」清洗外傷?跨國研究:與生理食鹽水無差異 醫籲「訂定新指引」

    2025-10-05 16:03 / 作者 曹岡陽
    生理食鹽水在醫院用量需求大。取自Unsplash
    不少民眾皮肉外傷時,會使用生理食鹽水沖洗傷口,不過最新的一項跨國研究指出,使用自來水清潔傷口,感染風險與生理食鹽水無異,因此一位參與該研究的台灣醫師也對外界呼籲,盼醫學會制定指引,以利向民眾推廣正確、節省醫療成本的新觀念。

    根據報導,這一篇關於「自來水」的台灣研究,今年9月發表於「世界外科雜誌」(World Journal of Surgery),針對2025年7月前發表的臨床試驗,進行全面性的文獻搜尋,最終選擇12項相關國際研究,納入3330名患者、3352個傷口;結果顯示,使用自來水組與生理食鹽水組的傷口感染風險,並無顯著差異。

    雙和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譚家偉與團隊參與此項研究,該團隊從多個資料庫蒐集2025年7月前的臨床試驗,最後納入12項研究,涵蓋3330名病人、3352個傷口,並進行統合分析,結果顯示,自來水與生理食鹽水造成傷口感染的風險無顯著差異,顯示自來水的安全性不遜於生理食鹽水。

    但是,團隊從研究發現,台灣醫師普遍接受度不高,因為此研究除涵蓋歐美國家,還包括巴西、伊朗、印度與香港,這些地區的自來水同樣不建議生飲,沖洗傷口卻沒有提高感染風險,也讓外界充滿疑問。

    不過,譚家偉指出,許多輕微擦傷或拆線前的傷口,患者完全可以在家直接以自來水清洗,既方便又能減少健保負擔,但實際上至今仍有不少患者為確保「正確換藥」,每天到醫療院所沖洗傷口,造成不必要的醫療支出及人力浪費。

    除了水質顧慮,部分醫師可能擔心若因自來水導致病人感染,恐衍生醫療糾紛。譚家偉表示,這正是實證醫學落地的困難,單有數據,可能不足以改變行為,還需臨床指引、學會聲明與政策支持,才能讓醫師操作沒有後顧之憂。
    曹岡陽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