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民眾習慣用酒精或乾洗手消毒,不過兒科醫師傑登指出,有消毒並不等同有洗乾淨。圖片取自於Pexels
許多人都習慣會用酒精或是乾洗手消毒雙手,不過事實上僅憑酒精的清潔效果相當有限。兒科醫師傑登昨日(8/5)在臉書分享一項實驗,以白吐司作為媒介,示範不同手部清潔狀況對細菌滋生的影響,並提醒民眾消毒並不等於有洗乾淨,正確洗手才是預防病菌的關鍵。
傑登醫師昨日在臉書以「這幾片吐司,哪一片你敢吃」為題發文,並曬出被不同手部清潔狀況碰觸過的白吐司表示,這幾片吐司一片完全沒被碰過,其餘則分別和用肥皂洗過的手、僅使用酒精乾洗手的手、完全沒洗的手,以及拿來擦過電腦鍵盤的手接觸,其中完全沒被碰過以及被肥皂洗過的手摸過的吐司,經過一段時間後,表面仍相當乾淨;相較之下,僅使用酒精乾洗手、完全沒洗手和曾擦過電腦鍵盤的手接觸的土司,均長出大量黴菌與細菌,模樣相當驚人。
各種手部狀態摸過的白吐司。翻攝自傑登醫師臉書
傑登醫師強調,酒精、次氯酸水、乾洗手等市面常見的消毒產品雖有抑菌功能,不過並非萬能,無法有效清除手上的汗水、油脂、汙垢,對某些細菌與病毒的效果也有限。除此之外,這些消毒產品的效果還會受到濃度、保存方式、使用方式等多種因素影響,「「這些產品可以當輔助,但不能取代清潔本身。」」
傑登醫師指出,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清潔方式,其實就是用肥皂加流動清水,認真搓洗超過20秒,尤其是小朋友回到家、吃飯前、上完廁所後,都該「先洗手,再吃東西」。
傑登醫師也呼籲家長,可以透過洗手七字訣「內、外、夾、弓、大、立、腕」協助孩子記住正確的洗手步驟,讓正確洗手成為預防疾病的第一道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