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長者人數也會持續攀高,在社區需要建置更友善環境。洪敏隆攝
台灣已邁入超高齡社會,不僅失智長者數逐年攀升,失智長者失蹤人數也不斷增加,當我們推動預防延緩失智,鼓勵中輕度失智長者持續參與社會活動,營造友善社區環境是刻不容緩應關注及投入的重要課題。
「聽說○○家的阿公被『魔神仔』拉走!從監視器看到的影像,阿公走若飛共款,一定是妖怪把他招走......」。以前民間傳說很多老人家是被「魔神仔」抓走,直到2019年9月,警政署將「失智症走失」列為失蹤人口統計的獨立分類項別,這幾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失智長者失蹤已是台灣社會已成為一個難以忽視的社會問題。
衛福部去年(2024)公布最新台灣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為7.99%,高齡失智症人口約35萬人,未來會逐年攀升,7年後(2031)將逾47萬人。其帶來的衝擊之一是,失智已成為這幾年65歲以上長者失蹤的主因之一。
長者失智迷途情況越來越多。資料照,台中市警二分局提供
根據警政署統計,近5年65歲以上失蹤人數是持續上升,從2020年的4591人,增加至2024年的5279人,長者失蹤原因排名第一是「離家出走」,失智症走失則是高居第二,且所占比例跟人數也是逐年升高,2020年是占29.71%、1364人,到2024年已超過三分之一比例(33.87%)、1788人,且至今有40多人未能尋獲,或是像今年初藝人林葉亭父親失蹤11天,尋獲時已成冰冷遺體,成為家屬心中永遠的痛。
走失風險帶來照顧壓力 家庭陷入無盡焦慮家中有失智長者的設計師阿沁(化名)說,他阿公是有行動能力,狀況也是時好時壞,過去走失過兩次,家人處在惶惶不安的夢魘,等待好消息的煎熬負擔是外人很難理解,有時候家人會想,如果沒有辦法時時看顧,要怎麼把阿公盡量留在家裡,才能避免提心吊膽。
失智者走失伴隨的意外和風險難以預期,是讓照顧者最憂心的原因,失智症的病症又較缺乏外顯性的行為,不易被路人辨識,降低了民眾主動識別並提供幫助的機會,也使得很多失智者會因認知功能下降,想要在社區中自立生活面臨障礙或弱勢處境,且國外有研究顯示,失智者失蹤事件可能成為將失智者送往機構照顧的推手。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處長陳俊佑說,民眾對失智議題常會詢問的是「當我們家人失智時,大家會怎麼對待他?」、「自己有這樣情況時,可以在社區生活嗎?」,實際上失智不是什麼能力都不行,他們不是社會負擔,一樣可以發揮能力。
今年70歲的秀珍阿姨,年輕時活耀於西門町擺攤,因為中年失婚封閉自我,逐漸出現失智症的精神行為症狀,雖然現在已是中度失智,進入日間照顧中心,但在護理師及天主教失智症基金會團隊鼓勵,到披薩店學習製作,又到社區教導民眾製作串珠,展現活力。
友善社區能延緩退化 支持自立生活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系教授黃秀梨提到,在失智者熟悉的環境中提供對應性的支持越多,失智者越能維持獨立自主的生活,持續參與社會活動,貢獻自己。以社區為基礎的模式,建構失智症友善的社區環境,能讓失智者及其照顧者儘早得到協助,不僅可以降低疾病惡化及住院率的風險,也能協助減輕照顧者的壓力及疲憊感。
衛福部委託國家衛生研究院所做的2024年「全國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以長者年齡層來看失智症盛行率,65至69歲(2.40%)及70至74歲(5.16%)都是遠低於長者平均的7.99%。從失智個案的疾病嚴重度來看,重度占比約四分之一,多數都是輕、中度,從幫助延緩失智程度的策略來看,建立友善環境是非常重要。
失智症雖是不可逆的疾病,但身體狀況牽涉到外部空間的友善程度,如何將阻礙降至最低狀態,社區環境空間友善是非常重要。
台灣失智症協會顧問湯麗玉曾與國際專家討論,希望世衛組織可以把失智友善環境設計概念納入「高齡友善城市」指引。台灣要讓失智者在社區被接納,也應著手深耕失智友善社區,並改善社區物理環境,例如「路標」等標示字體放大、增加顏色對比等,並重視建築與室內設計的專業養成教育。
事實上,內政部有看到問題,有做「友善高齡失智者社會住宅社區共生之公共空間設計指引研究」,認為應考慮高齡失智者的需求,讓他們能夠自立生活、積極參與社區,並保持與社區的緊密聯繫,使他們依舊能夠每天走出戶外。這不僅能夠避免高齡失智者感到孤單老去、擴大他們的生活圈,還有助於延緩失智症狀的發展。直到無法自理時,才由長照機構接手。
硬體空間友善為核心 讓環境幫助記憶該研究提出失智友善公共空間的設計,著重於提升辨識性、安全性、可及性、社會支持性、舒適性和熟悉性。這些指標能幫助失智者在社區中更獨立自主地生活,減少迷路或走失的風險,並提升生活品質。
研究提到,失智者在空間識別常常遇到困難,尤其在深度和長度的判斷上容易出錯,因此,地板與牆面的顏色對比需要清晰明顯;失智者的視覺接收能力和專注力有所下降,對文字的理解力也有所衰退,因此,文字應該以簡潔易讀的方式或圖像來呈現;失智者對光線的適應能力較差,燈光應均勻柔和,儘量採用間接照明。
由於失智者的短期記憶通常先受到影響,長期記憶相對較為完整,可能還能記得社區中的歷史地標。保留這些歷史地標可以幫助失智者找到回家的路,例如社區數十年的警察局、市場、銅像、大榕樹、雜貨店等。
失智者對於3D空間的判斷能力本來就較弱,對於顏色和深淺的區分能力也有所下降,公共廁所的門與牆壁的顏色應該有明顯的對比,並且需要有清晰的文字和圖片標示。
高齡失智者面臨身體調節體溫或流汗量的障礙,公共空間的設計應考慮設置陰涼處和遮風設施,幫助他們在無法自主控制身體狀況的情況下,仍能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因為常有時間感覺錯亂,可以在街道上種植能夠隨著季節變化的無毒景觀植物,讓街道能夠清楚地呈現出不同氣候的景色。
在社區應該在陰涼處建置更多休憩空間,提供長者更友善的環境。洪敏隆攝
此外,街道設計應更為安全,例如順平的高差、明顯的安全警示、深度線索、路阻警示等。
在台灣交通運輸中,台北捷運是相對比較有營造失智者友善乘車環境,由於大部分失智者在某個病程點後,行走時習慣往下看,北捷在幾個捷運轉乘大站,除了將站內「標誌字體」跟「圖示」放大,方便閱讀及辨識,也會在電扶梯、電梯處等設置箭頭地貼指引搭乘方向。
失智者習慣低著頭,台北捷運設計地面圖示,並且放大圖案跟字體,是交通運輸友善設計。洪敏隆攝
社區商家多包容 不能少了人情的連結除了硬體設施環境的改善,社區居民、商家的「友善」也很重要。黃秀梨指出,失智友善社區是指社區中的居民普遍性地認識失智症,對失智症不畏懼、不嫌棄、不歧視,能以關懷、耐心、包容的友善態度面對失智者及家屬,並且有意願協助失智者參與社區活動,增加社會參與度,提升生活的自主性,讓失智者及照顧者在社區中可以安心、安全且全快樂地生活
過去常發生失智長者出門吃飯或到超商購物忘記付錢,或是出門後不知道該怎麼回家,因此建構社區失智網絡非常重要,讓更多社區居民、商家對失智症有更多認識與理解,營造友善生活圈,對失智長者在社區生活有很大助益。
讓長者走出家裡,透過一些活動設計,是可以幫助長者延緩失智。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提供
政府的「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2.0」就有提出「失智友善台灣777」目標,希望2025年達成失智家庭照顧者有7成以上獲得支持和訓練、罹患失智症的人口有7成以上獲得診斷及服務、全國民眾有7成以上對失智有正確認識及友善態度等三項目標,並且積極推動失智友善社區跟失智友善天使招募。
陳俊佑說,失智友善天使招募訓練後,常會問「我們做什麼?」,如何善用他們學習到的失智識能和技巧,在社區投入服務性工作,幫助失智症者和其家庭是很重要,才能打造一個能預防及延緩失智症的友善社會,且希望有更多年輕族群可以了解這個病,對這病更包容。
陳俊佑觀察,失智友善社區還是有「城鄉差距」,在宜蘭、屏東的一些失智友善社區,民眾不會把失智者視為失智病患,而是像鄰居般的多些包容,相對在都市比較疏離,推動比較困難,並希望有更多商家願意加入,讓長者可以在社區快樂生活。
面對失智海嘯,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照顧者或被照顧者,沒有人是局外人,能在自己熟悉的社區終老,相信也是多數人的期待,社區如何在軟硬體營造失智友善環境是非常重要的課題,必須正視並更積極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