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兒少身心風暴來襲!醫曝憂鬱症年齡層急速下探 部分患者10歲就有自傷行為

    2025-04-21 17:20 / 作者 游騰傑
    憂鬱症。示意圖。引用自pexels
    在「世界嬰兒兒童青少年精神衛生日」來臨之際,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今(21日)公布最新調查結果指出,近三年來兒少憂鬱症的診斷明顯增加,許多醫師發現,部分患者從國小階段就已出現自傷行為,且此類行為的比例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持續上升。

    該調查由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與《少年報導者》合作進行,針對全台300位兒童心智科醫師進行問卷調查,共回收100份有效問卷。結果顯示,56%的受訪醫師認為憂鬱症是近年來門診中「增加最多」的診斷類型,醫生同時指出憂鬱症與焦慮症在國高中階段最為常見,且隨年齡增長,伴隨更高的自我傷害風險,在高中時期達到高峰。

    調查發現到,兒童與青少年憂鬱症與成人憂鬱症的症狀與表現都不盡相同,診斷與認定上更為困難,兒少憂鬱症常以「憤怒」表現,而非傳統印象中的「鬱鬱寡歡」,這使得許多孩子被誤認為只是叛逆,忽略可能的心理疾病問題。調查亦發現,國中小時期憂鬱症的表現除了易怒煩躁外,也常以頭痛、腹痛等身體不適的狀況表現,而到了高中期階段,常常已出現了自傷意念和行為,拒學和懼學也是中小學憂鬱症可能的徵兆。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林健禾表示,自傷行為通常從10歲開始出現,並隨著年齡增長,因情緒困擾而自傷的案例逐漸增加,值得關注的是,過去自傷行為常被誤解為叛逆,如今卻有部分青少年將其視為「表達自我」的方式,並在群體中相互模仿,進一步提高風險。

    除精神疾病本身外,與網路使用行為有關的風險因素也不容忽視。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指出,性私密影像外流、網路霸凌及霸凌加害者、網路遊戲成癮問題,是增加兒少自傷風險的重要關鍵,而這些網路不當行為在台灣兒童及青少年族群盛行率都很高。

    林健禾強調,從兒童轉換到大人的青少年階段,身體快速成長,腦神經連結成熟定型也是在這時,若能早一步重視兒少心理上的困難,將可大幅降低日後合併物質濫用或人格疾患,以及成年後失能的風險。

    林健禾呼籲,政府也應該更重視這股全球席捲而來的兒少身心風暴,成立跨部會、跨專業的單位,強化社政、衛政、教育等各部門的網路與資源連結,投注更多的資源。
    游騰傑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