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今舉辦「2025年衛生福利部負責任AI執行中心成果發表會」,深入探討負責任AI在台灣醫療體系中的應用現況與未來發展,一同見證台灣邁向數位健康與智慧醫療轉型的重要里程碑。游騰傑攝
亞洲第一!衛福部今(21)日舉辦「2025年衛生福利部負責任AI執行中心成果發表會」,指出「負責任AI執行中心」已成功落地全台10家醫院,AI系統可預測6至12個小時之後發生的事情,可望有效降低在院心臟驟停比例;目前已有約23萬人次使用。
衛福部去年成立「負責任AI執行中心」、「臨床AI取證驗證中心」,以及「AI影響性研究中心」,其中「負責任AI執行中心」歷經半年推動,目前全台已有10家醫院完成認證制度建立。衛福部次長呂建德指出,AI技術的發展潛力雖大,政府更重視的是「如何讓AI真正安全可靠地應用於醫療場域」,並表示負責任AI執行中心的設立,就是回應臨床與社會關注的兩大疑慮「技術不透明」與「決策偏差」,盼透過導入制度化的管理機制,提升醫療體系對AI的信任與採用意願,同時強調負責任AI的推動不僅是臺灣醫療數位轉型的重要一步,更有望成為國際醫療AI應用的標竿示範。
資訊處長李建璋表示,為因應人工智慧在醫療領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挑戰與契機,衛福部自113年啟動負責任AI執行中心補助計畫,積極推動醫療AI治理架構與制度建置。過去半年,已完成十家醫院認證制度的建立、推動負責任AI標章的初步規劃,朝向全生命週期管理邁進,未來將以制度化的標章認證機制為核心,強化AI產品的審查、評估與信賴基礎,協助業界導入具透明度與安全性的AI應用,為台灣醫療AI的永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李建璋指出,AI系統在預測住院病患心臟驟停方面,可在事件發生前6至12小時做出預警。人工智慧能及早判斷風險,對臨床醫護人員來說是一大助力,未來可望有效降低院內心臟驟停的發生率。然而他也指出,目前仍存在需進一步討論與釐清的情境。例如,若病患當下狀況穩定、看似「活跳跳」,AI卻預測其在6小時後將發生心臟驟停,醫師該如何回應這項警示?此外,AI模型的預測準確性是否能在一年後依舊可靠,也是一項挑戰。因此,他強調,AI模型必須每6至12個月定期重新驗證與訓練,以防止資料老化造成準確率下降,確保系統持續發揮臨床價值。
衛福部強調,隨著生成式AI技術突飛猛進,AI於醫療領域的應用亦日益多元,但如何將其導入得當、管理得當,確保技術真正回應醫療需求與病人權益,仍需仰賴制度面的支持與跨界合作,因此未來「負責任AI執行中心」的全面推動將納入更多不同層級的醫療機構,同時鼓勵智慧醫材廠商積極參與,共同掌握政策脈動與技術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