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榮總。資料照片。游騰傑攝
黃小姐22週產檢時發現寶寶罹患罕見肺腫瘤,嚴重壓迫寶寶心肺,導致母體宮縮頻繁、早產現象,幸經北榮以胎兒腹水抽吸等搶時間,順利撐到足月出生隨即切除腫瘤,變身健康小寶。
28歲的黃小姐今天和丈夫帶著已經7個月大黃小寶,現身台北榮民總醫院「北榮婦兒團隊攜手 成功搶救罕見胎兒肺腫瘤黃小寶」記者會。只見黃小寶全程睜著好奇大眼東張西望,還不時發出咕咕咿呀聲,萌翻全場。
北榮婦女醫學部高危險妊娠暨產科主任葉長青簡報說明,先天性肺部呼吸道畸形(CPAM)是胎兒的肺葉被沒有功能的囊腫組織取代,發生率約為1/4500至1/11000,但確切致病機轉不明,屬於偶發、非遺傳性的疾病。
一般來說,葉長青指出,女性懷孕3週左右,胎兒的支氣管開始發育,至34週之後,胎兒的肺部就會發育成熟;過去因傳統超音波不易偵測出胎兒患有CPAM,且新生兒出生時多半沒有明顯症狀,不少是出生後因感染等問題才確診。
葉長青表示,隨產前超音波與影像醫學進步,現在多數CPAM可在產前檢查中發現,CPAM的嚴重程度會隨著病灶大小、位置及衍生症狀而異,約有50%腫瘤可能自發性縮小或消失,若腫瘤持續長大,可能造成胎兒水腫,一出生就要接受手術治療。
他以黃小寶為例解釋,黃小寶在22週大時,發現右側肺部有3公分左右腫瘤,醫療團隊立即啟動多專科共同照護計畫,包括結合內科、小兒科、心臟外科、護理部等,持續追蹤腫瘤大小。
葉長青說,隨著週數增加,由於CPAM也跟著變大產生壓迫,造成胎兒水腫與腹水,以及羊水過多,導致母體子宮收縮與早產現象,婦女醫學部團隊進行胎兒腹水抽吸,與羊水引流上千毫升,配合住院安胎,母親和胎兒的病況逐漸改善。不過,懷孕30週後,經影像評估CPAM佔據肺部體積超過70%,對心肺壓迫持續。
北榮國際醫療中心部主任、兒童外科主治醫師劉君恕透露一段「小插曲」。他說,原本終於撐到足月可剖腹,團隊嚴陣以待連葉克膜都備妥,未料卻遇颱風攪局,延後一週才動刀,新生兒科醫師在黃小寶出生第一時間接手,放置氣管內管進行呼吸支持,穩定後即由兒童外科醫師執行手術將CPAM切除。
葉長青補充,黃小寶到了35週出生時,腫瘤已經長到7公分左右,體積足足大了8倍。手術後,剩餘的正常肺葉擴張良好,移除引流管後已出院返回宜蘭家中。目前呼吸狀況穩定,進食和發展與一般同齡新生兒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