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眼皮下垂、眼睛大小眼不是眼疾!醫曝「這病」誤診率高達5成

    2024-05-31 14:05 / 作者 胡順惠
    台灣肌無力症關懷協會理事長梁采葳。胡順惠攝
    眼睛莫名下垂或變成大小眼,不一定是眼睛病變,台灣肌無力症關懷協會理事長梁采葳今(5/31)日分享,自己16至17歲出現症狀,當時眼睛下垂以為是太累,前往眼科就診、吃要好幾個月後仍無效,後來代班醫師才發現她非眼科問題,請她轉去看神經內科,這才發現是重症「肌無力」,從發病到確診整整花費2年時間。

    梁采葳指出,「肌無力」病名容易讓他人以為休息一下就好,但其實發病時連躺在床上都無法動彈,甚至無法吞嚥、呼吸困難,她就曾在2年間住院7至8次,甚至轉往加護病房2次,歷經插管、急救讓人非常灰心。

    「談到媽媽我就想哭!」梁采葳說,40年前因為沒有健保, 當時藥費相當昂貴,母親還因此欠債籌錢救命,甚至連親朋好友都避而不見,她更曾經因為要省錢吃藥,沒有吃到醫師指定量,因為藥劑不夠導致病情惡化,所幸後來接受胸腺瘤切除手術後狀況好轉,逐漸恢復正常人生活,現在投身志工行列,希望以自身經驗鼓勵他人。

    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葉建宏表示,過去重症肌無力被視為絕症,許多病友因為嚴重的呼吸肌無力,呼吸困難而不幸死亡,然而隨著生物製劑的研發,未來重症肌無力將邁向個人精準治療新時代,可幫頑固型重症肌無力病友穩定控制病情。

    衛福部雙和醫院教授邱浩彰解釋,重症肌無力是因為免疫系統不當攻擊正常器官導致,女性發病高峰落在20至30歲、男性則以50歲以上為主,男女發病比例約1:1.8。

    邱浩彰指出,重症肌無力發病初期主要影響眼睛肌肉,9成病友會出現明顯的眼皮下垂、大小眼、複視、視力模糊等症狀,患者有可能早晨起床活動自如,但到了傍晚就斷電,雖然休息或睡眠後能改善,但電量往往只能維持5至10%。

    邱浩彰說,由於症狀反覆,國外研究發現,重症肌無力病友從發病到正確找出病因,約需要花費4.8年時間、3位醫師診斷,第一次就醫被誤診的機率高達5成,甚至被誤會成裝病或偷懶,建議出現莫名眼皮下垂、大小眼等眼睛症狀,要趕緊求助於神經科,即早接受治療。
    胡順惠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