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常被誤解體罰」! 衛福部揭近2成受虐兒有過動、發展遲緩

    2025-04-25 16:04 / 作者 游騰傑
    兒童家暴示意圖。本報繪製
    孩子不是不聽話,而是需要更多理解與幫助。根據統計,家內受虐兒中近兩成有過動或發展遲緩等特殊需求,卻常因行為被誤解而成為體罰對象。衛福部提醒家長,只要盡早發現,並善用療育與社福資源,別讓孩子困在症狀中,未來的發展也能跟一般孩子一樣。

    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統計,2024年共通報6080起家庭內兒童受虐案件,其中近兩成為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發展遲緩等特殊需求兒童;受虐並接受家外安置兒少中,含身障、發展遲緩等特殊需求者近3成。

    張秀鴛在今(25)日舉辦的「擁抱孩子的不一樣」記者會中指出,我國ADHD盛行率接近10%,但僅有2%接受診斷,僅1%接受完整治療,她也進一步指出在兒少保護實務工作中,常見許多個案,因家長不願面對兒少的特殊狀況,或對發展遲緩、特殊身心狀況的辨識不甚理解,以致對孩子有不合理的期待,部分會透過打罵等方式管教。

    張秀鴛表示,根據衛福部2024年研究顯示,未成年對長輩作出暴力行為者,67.5%有特殊身心狀況,其中常見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22.7%、泛自閉症障礙者17.8%、情緒障礙及妥瑞氏症各占4.4%、憂鬱症3.1%、注意力不集中(ADD)2.7%;尤其國小階段情況最為嚴重,近八成涉案兒童具有特殊需求背景。

    張秀鴛也指出,雖有些孩子已診斷出有特殊需求,但是對家長而言也是一大難題,包含「如何照顧」等教養特殊需求,並以ADHD為例,「家長每天擔心打開老師寫滿紅字的聯絡簿、擔憂孩子在學校闖禍等」,顯示照顧者需承受沉重的照顧壓力與挫折。

    面對這些孩子的教養困難,家長若缺乏正確應對策略,容易陷入挫敗、焦慮,甚至「一氣之下動手」。臨床心理師金融建議,可透過4招「建立固定作息與規律生活」、「指令簡單清楚,一次一件事」、「善用正向鼓勵與獎勵制度」及「分段完成任務,降低挫折感」。

    台北市西區特教資源中心主任顏瑞隆也建議,「家長應與學校建立互信和溝通基礎」、「參與並支持孩子學校生活」、「共同處理校園衝突與困難情境」、「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生活習慣和社會技巧」。

    張秀鴛呼籲,特殊需求孩子只要盡早發現,妥善運用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社區療育服務單位、社會福利服務中心、家庭教育中心等相關醫療、教養資源,未來的發展也能跟一般孩子一樣,別讓孩子困在症狀中,盡早尋求協助,陪伴孩子一起走出特殊需求症狀。

    《太報》關心您,勇敢拒絕任何形式暴力,求助專業人員保護自己與他人的安全。
    ‧全國家暴專線:113
    ‧報警:110
    ‧線上通報:關懷e起來
    游騰傑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