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2020東京奧運,台灣許多年輕好手表現亮眼,他們在背有課業包袱的學生時期就站上體壇的最高殿堂,如何兼顧體育專業和學習,成為東奧賽後的討論焦點,「體育生自學」的話題也因此受到關注。
回溯過往,體育和台灣的自學教育改革有很深的淵源,其實是2004年雅典奧運跆拳道銀牌得主黃志雄提案修正《國民教育法》,才促成2010年的修法:「為保障學生學習權及家長教育選擇權,國民教育階段得辦理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讓自學正式成為國民教育的選項之一。
而今年在東奧登場的體壇新秀,有2位年輕小將就是採「自學」的教育模式成長,分別為在桌球混雙拿下銅牌、男單晉級銅牌戰的林昀儒,以及參加女子體操個人項目資格賽的丁華恬。兩人皆是廣為人知的體育專長自學生,林昀儒國小五年級就申請在家自學,丁華恬則是從國三開始,從媒體採訪報導中可見,兩人自學過程的課業學習適應良好,體育專長也持續進步,令人不禁好奇體育生紛紛投入自學教育的原因。
在運動員每日訓練4到6小時的情況下,如果到校上課,從早上到下午約8小時都必須在校園裡生活,只有晚上和假日能進行專業訓練,對選手來說是體力的挑戰,對於有明確志向的體育生而言也是相當耗費心力的過程,必須花大多時間去學習許多和專業不相關,或是沒有高度興趣的知識。
根據現行法律規定,國小到高中都能申請自學,可參考各學習階段之課綱,如數學、英文、國文等學校基本課程,再根據自己想專精的領域、想鑽研的興趣自訂學習課表。因此從眾多體育生自學案例中可發現,「自由分配時間」、「自由選擇學習科目」是他們走向自學道路的主因。
「自學教父」陳怡光曾對此發表看法,他認為透過自學的教育模式,運動員能更專精在運動專業,挑選最適合的時段進行訓練,訓練時數也不用受學校的上課時間干擾;此外,自學還能減少許多繁瑣的事宜,例如當選手要參加國內外的賽事時,不須再向學校辦理複雜的請假手續,移地訓練也不再限定寒暑假,隨時都能出發,許多益處都是在校學生無法擁有的。
有些家長會擔心,走出體制外是否就無法享有在校學生的資源,例如體育生升大學的輔導措施、參與運動競賽的資格與協助等等……,但其實現行法律對體育自學生有明文保障。
以高中教育階段為例,《高級中等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未取得學籍學生受教權益維護辦法》(以下簡稱該法)第7條第十一項指出:「實驗教育學生得持學生身分證明,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提出申請,比照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輔導辦法,享有升學輔導相關優惠措施。」
該法第7條第十三項也規定,實驗教育學生得「比照學生參與觀賞運動競技或表演補助辦法,享有申請參與或觀賞費用補助之權益」;除此該法第9條還表明,實驗教育學生得「比照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簡稱:全中運)舉辦準則,享有平等參與競賽之權益」,主管機關也須協助學生平等參與各類競賽,必要時還可指定學校協助辦理。
*補充:
關於升學,上述之「運動績優生」除了可透過良好競賽表現、術科檢定申請大學,且享有升學輔導相關優惠之外,許多大學也加開「特殊選才」或「單獨招生」管道,不少學校都設有「體育」項目,例如清華大學的「拾穗計畫」,去年在大一不分系的清華學院學士班中,招生第二階段分為藝術、學科、體育等不同組別,審查具特殊才華、自學及逆境向上並具強烈學習熱忱的考生;且清華大學表示,去年報考的1千多名學子中,超過1成是在家自學等實驗教育生。
看見自學帶來的效益,這些年輕運動員也踏入圈子裡。現年16歲的花式滑輪滑冰選手「吳若瑄」從小參加各大國內外競賽,獲得許多佳績,她甚至代表台灣參加2019世界滑輪溜冰錦標賽花式四人團花項目,以第13名的成績為我國刷新排名。吳若瑄受訪時透露,自己從小學三年級開始自學,因為她發現自己不適應台灣學校的上課方式,其母親也認為台灣學校的英文資源不夠。
開始自學後,吳若瑄表示與其他在體制內學習的隊友相比,差別最大的是時間,由於每年的國手選拔接近期末考,隊友壓力會非常大,但她可以自主安排訓練和學習的時間,專注在當前最重要的事情上。此外,吳若瑄認為自學能幫助她學習體育之外的更多技能,她對服裝設計相當有興趣,學習至今已能自己縫製溜冰服。
台灣的高球界也有一名17歲的年輕小將「吳佳晏」表現亮眼,從5歲開始接觸高爾夫球的她,6歲就拿下兒童高爾夫球賽冠軍,14歲時更以業餘選手身分參加歡樂友緣女子公開賽,擊敗職業選手,奪得職業與業餘雙料冠軍,成為台巡賽最年輕冠軍得主。
吳佳晏的家長看到她在高球領域的天分及熱忱,加上她的國中校長建議其申請在家自學,可以獲得彈性的練球時間,吳佳晏從國中便開始自學,特別的是,吳佳晏有額外和學校洽談進班旁聽的合作,讓她在練球比賽之餘,也可以體驗校園生活、與同學互動。目前高二的吳佳晏未來將繼續努力,朝專業高球運動員的目標邁進,她去年已正式轉為職業選手,至今約短短1年半的時間就拿下了5座冠軍,許多球迷都將其視為台灣女子高爾夫的新希望。
自學除了可以採個人形式的在家自學,還能選擇團體、機構兩種模式,「台北市三民國小體操隊」的教練林祥威就決定與小選手的家長們合作,一起聘用老師舉辦「團體自學」。身為前體操國手的林祥威曾在2006年印度亞錦賽鞍馬項目奪得金牌,並在2013年回到母校任教,目前隊上共有25名選手,其中17位都跟著他嘗試自學的教育模式。
體育班出身的林祥威受訪時指出,體操訓練非常需要時間,但他當年在體育班必須跟著校內課程學習,兼顧課業和訓練常常讓他勞累不堪,衍生「上課都在睡」的惡性循環,或是身體無法獲得充分休息,因此他希望帶領三民國小的年輕選手們走出體制,讓還在教育階段的運動員們上課、訓練與休息之間能達到平衡,他相信這樣對於持續在體育界發展的選手,或是未來走向其他道路的孩子都是最好的安排。
綜合上述提及的優點與保障,近年來越來越多體育生採取自學,但不少專家提醒,每個孩子適合的學習方式不同,因此決定教育方式時須慎重思考。家長和孩子除了須進行溝通討論,也務必衡量實體資源,須考量的事情例如:體育專業的訓練是否有辦法安排妥當、家中是否有家長能陪伴、是否能找到資源幫助孩子增強基礎學科,或是發展除了體育之外的多元興趣等等,以及最重要的,孩子是否預備「自律」的心態,足以支撐即將迎來的學習自由,像是體操教練林祥威曾直言:「必須對教學理念及目標確定,才不會變成假自學、真耍廢。」
林昀儒提出自學想法時,其父母也考量過許多問題,他們擔心孩子的基礎學科能力要如何補足、會不會缺少團體生活,但他們討論過後認為不必擔心,因為桌球的訓練和比賽都是團體活動;學業部分也能找家教補強重要的科目,從各大媒體報導中可見,林昀儒為了培養國際賽場的溝通能力,有一名陪伴他許久的英語老師。
自學雖然能在學習上自由分配時間,但也並非任何缺點都沒有,丁華恬曾在接受《全國運動會》訪問時透露,自學之路少了同儕的陪伴容易感到孤單,剛開始不太能適應,但幸好家人盡全力陪伴她,當她最大的支柱,也支持她除了體操之外,多元發展其他技能,現在的她喜歡塗鴉與寫作,還自學彈奏烏克麗麗,2019亞錦賽的金牌戰袍,更是出自她的一雙巧手改造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