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公債市場在過去一週內經歷暴跌暴漲的動盪,漲跌幅雙雙刷新歷史紀錄,動盪的公債市場引發一波股匯市的全面恐慌。雖然在英國央行(BOE)緊急干預下,這波動盪已經獲得緩解,但是《華爾街日報》的分析指出,英國公債危機恐怕只是全球性金融危機的預演。在過去十幾年來靠著低利率甚至零利率環境而大舉借貸的歐美富裕國家,現在可能將要因通膨高漲帶動的高利率走勢,付出慘痛代價。
這波英債危機的爆發點,是9月23日(週五)英國宣布的大規模減稅預算案。一週過後,英國首相特拉斯(Liz Truss)10月2日向英國民眾道歉,表示政府應該要把預算計畫規劃得更好,溝通得更好,但是依舊堅持她的財相夸騰(Kwasi Kwarteng)所提出的減稅預算案有其必要,會繼續執行下去。
特拉斯也向英國廣播公司(BBC)的記者坦承,她的減稅預算案並沒有事先通知每一個閣員,而是在極端保密的狀況下進行。無怪乎投資人在此減稅案提出時有被「突襲」的感覺,而金融市場最討厭的事物之一,就是意外的突襲。
《華爾街日報》分析指出,特拉斯的減稅案約佔英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8%,乍看之下不高,但是對已經被政府高負債水準所困擾的投資人來說,這筆沒有其他財政收入支援的減稅計畫,是壓垮信心的最後一根稻草。
因此,英國長期公債出現極端的波動。50年英國公債,照理講價格要最穩定的公債,居然也在4天之內暴跌三分之一,然後在英國央行宣布緊急收購公債的救市計畫出爐後,一天之內暴漲近25%。在此之前,這種公債的4日跌幅最高只有這次跌幅的一半,而單日漲幅最高只有15%,而這兩個極端紀錄都是在不久前新冠疫情衝擊市場時所創下。
英國公債的英文通常稱為gilts,因為以前的英國公債債券有鑲金邊裝飾「gilts」,而且價值非常穩定,就像黃金,故俗稱為金邊公債。現在英國公債卻有如垃圾債券一樣暴漲暴跌。
這個現象的起因,一是因為英國負債已經相當龐大,英國公債的總額已經是全國一年GDP的95%,雖然沒有日本、美國那麼高,對英國這個中等體量的經濟體來說已經相當高。相較之下,德國的負債率約是GDP的70%。
第二是英國長期的貿易赤字,使得英國政府舉債仰賴外國人的購買意願,外債比本國人持有的「內債」波動更大,更容易因為市場的風吹草動遭到影響。
第三就是英國政府與英國央行等於在「相撞」,進行完全相反的政策。英國央行面臨高達兩位數的通貨膨脹,必須積極升息;然而,英國政府舉債進行經濟救援,卻是在對通膨火上加油。一來一往間,英國央行可能必須更大幅度升息,而面對經濟更加衰退的英國政府,又可能祭出更多財政刺激,交互循環下有可能讓通膨愈打愈膨,利率升得更高。
一旦發行進入市場後,債券的市值是靠殖利率來決定,殖利率漲愈高,債券價值就跌得愈低。如果英國利率看來勢將漲得更高,債券投資人就有理由儘快、急忙拋售公債,使得本週稍早的英國公債市場,可以說是一個大型踩踏事故,人人急著拋售,愈跌愈兇猛。
而高負債水準、貿易赤字(因而必須仰賴外債)、以及通膨飆高的壓力,並非英國獨有,而是歐美幾乎每個先進國家都有的共同問題。政府推出財政刺激,央行卻極力緊縮的「左右手互打」,也幾乎是在每個先進經濟體上演。
在先前的歐債危機與金融海嘯中,以德國為首的歐元區國家經常是以財政撙節的方式應付危機,和美國大幅擴大財政刺激的作法不同。然而到了這次的新冠肺炎危機,歐洲與美國同步進行大幅度的財政刺激,而在這次俄國侵略烏克蘭戰爭引發的能源危機下,歐洲政府也正加大財政赤字,舉債支援家庭與企業負擔高能源價格。英國先前宣布約1,500億英鎊(約5.3兆台幣)的能源補貼計畫,之後德國也宣布將舉債2,000億歐元(約6.24兆台幣)補貼民間的能源帳單。
財政紓困的動作看來尚無放緩的跡象,英國與歐洲高居10%以上的通膨是否會更加失控,是否會逼得央行更加大舉升息,無人可以保證。
這種預期通膨長期走高,利率高居不下的狀況,將徹底改變市場過去20年來仰賴的低通膨、低利率環境。英國公債危機可能就是「礦坑裡的金絲雀」,為即將到來的市場震盪預唱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