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津港一艘貨櫃輪。彭博新聞
中國今年6月進出口額雙雙大跌,跌幅超過分析師預期,其中出口額更是創下三年來最大跌幅。年初廣被看好的中國疫後復甦已經失去動能,分析師紛紛下調對中國外貌與相關市場的預期,北京當局則承受更大壓力,要祭出更多刺激政策,但可能無計可施。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13日釋出的統計資料,以美元計價的中國6月總出口額比起去年同期銳減12.4%,減幅遠超過路透訪調經濟學家預期的9.5%,也遠高於5月的7.5%下降幅度。6月進口額同樣比起去年同期銳減6.8%,同樣比路透訪調預測的4%嚴重,也比5月的4.5%減幅加速。
中國海關總署在13日的記者會上承認,由於國際市場通膨壓力仍在抑制需求,中國出口今年下半年依舊面臨艱鉅挑戰。上海保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Pinpoint)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Zhiwei Zhang)說:「已發展國家最近的數據持續顯示需求疲軟,這會給中國出口在今年剩下時間給予更多的壓力。」
外貿失去動力,中國能夠倚賴內需反彈嗎?張智威並補充說,中國如果想要穩定經濟,「必須要倚賴國內需求」,「但問題在於如果沒有政府實施更多經濟刺激政策的話,國內需求能否在未來幾個月內反彈?」
這也是許多經濟學家與分析師的疑問,在外貿不振的情況下,中國內需消費並未出現起色,而且幾十年來都並非擔任中國經濟發展的火車頭,現在突然要中國人民大舉花錢提供經濟需求,短時間內可能嗎?
中國6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意外零成長,6月新車銷售大幅下滑,都顯示內需乏力的狀況,甚至可能將把中國帶入持續的通貨緊縮狀況。製造業景氣指標最近幾個月連續呈現衰退,而生產者物價指數(PPI)下跌幅度已經創七年來最深。
為欠債焦頭爛額的政府缺乏財政刺激餘裕近期焦點仍將是中國會實施什麼刺激內需的政策。但經濟學人智庫高級經濟學家徐天辰(Xu Tianchen,音譯)說:「出口疲軟以及通縮壓力會使得要求更多刺激政策的聲浪上升,但我不認為會有大規模的支持政策。這是因為政府的財政能力限制,他們需要借更多的錢支付更多的開支。」
今年3到4月間,中國出口曾出現強勁的增長,拜去年12月解除新冠肺炎疫情嚴苛管制之賜,出現疫後復甦,但現在看來是曇花一現。中國政府即將在下週一(17日)公布今年第二季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增長率,中國總理李強上個月曾表示,4到6月間的經濟增長比1到3月間的4.5%「增速更快」。
就全球經濟,特別是台灣、南韓而言,中國製造商現在看來也沒有多大興趣採購晶片等零件製造出口成品。6月中國半導體進口額銳減13.6%,儘管減少幅度比5月的15.3%少一點,仍舊顯示需求不振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