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台灣海軍的選擇困難(下):反艦飛彈和發射平台夠了嗎?

    2023-06-10 07:10 / 作者 林宜萱
    2022年7月26日,成功級巡防艦在漢光演習時發射飛彈。美聯社
    前篇提到了台灣海軍在面對共軍日常侵擾、以及可能真的全面入侵的威脅下,制定了一連串國造計畫,包含潛艦、巡邏艦、快速布雷艇、輕型巡防艦、船塢運輸艦,看似威猛,但是否合乎實際?

    全球台灣研究中心副主任鄭哲軒對美國海軍研究所表示,「我覺得……台灣的軍事採購計畫,有一些是出於沽名釣譽」,他認為台灣正嘗試透過種種採購計畫來均衡發展傳統與不對稱戰力,但這代表兩邊的發展都無法達到最佳狀態。

    鄭哲軒指出,中國海軍對台灣海軍的日常騷擾,與其說是生存威脅,不如說是一種干擾,共軍侵台的可能性才是主要威脅,如果台灣海軍的基礎是傳統大型水上戰艦,一旦開戰,數量少的大型船艦被鎖定,台灣將會很快損失大部分戰力。

    反之,「擁有更多容易分散、有機會反擊中國侵略部隊的小型船艇,可能比巡防艦和驅逐艦這類可能在開戰第一天就燒成廢鐵的大型船艦更有意義」。

    另一個重點是,台灣需要有更多反艦飛彈,因為若共軍穿越台海而來,擊沉共軍船隻就很重要,「為達目的,你需要有更多可以發射反艦飛彈的平台,越多越好」。
    台灣花蓮基地準備魚叉反艦飛彈。路透社

    2049計畫研究所的專家易思安也同意,台灣需要有足夠的飛彈和大量發射器,無論是快艇或陸基卡車發射台,而且也要確保這些發射平台有生存能力,至少在擊沉共軍一半船艦之前不能先被摧毀,「這是台灣海軍的目標,但他們一直無法證明自己確實做得到」。

    台灣國防產能效率是個謎

    台灣向美國採購魚叉反艦飛彈,2022年3月,美國海軍授權波音公司一份價值近5億美元的合約,製造魚叉海岸防禦系統(HCDS)供應給台灣,當中包含100組發射器、400枚艦射型魚叉飛彈、25組雷達系統和其他訓練設備,預計2028年交貨。

    2021年11月,台灣政府撥款2400億元台幣,用於接下來5年的國造飛彈。台灣致力生產雄二、雄三飛彈,中山科學研究院持續努力拓展雄風型飛彈的射程、並導入新的電子作戰系統,自2018年以來,產能大有長進。據台灣國防部,台灣現在每年可以製造70枚雄三、150枚天劍二型、96枚天弓三型飛彈。

    易思安指出,這是海軍近年來一個正面的發展,「資料上看起來,台灣部署了全球最先進的反艦巡弋飛彈之一,但我們沒有實際作戰的數據」。
    2023年4月10日,台灣士兵站在屏東縣貓鼻頭公園的雄風飛彈發射器附近。路透社

    易思安表示,台灣專注於大規模生產,「但沒有人知道所謂大規模生產是什麼意思」,雖然反艦飛彈、海上監視雷達、陸基飛彈部隊和無人機操作的整合性有所增加,但是「台灣在飛彈產能上一直不透明」。他也提到,還有謠言指台灣國防產能落後,是和國防產業設施的問題有關,台灣「難以大規模生產任何武器」。

    此外,台灣準備自2024年起恢復一年期兵役,增加現役士兵數量,但訓練台灣國軍很困難,尤其是在海上,共軍三不五時就來侵擾。

    與此同時,台灣在國際上仍相對孤立,新加坡香格里拉安全對話沒得去,也未獲參加環太平洋軍演,雖然美國國會有立法要求政府應邀請台灣。美國海軍軍艦不曾在台灣靠港,也不再與台灣海軍在台灣海峽一起進行「過航演習」(Passage Exercises),與歷史上曾發生過的事件相比,是一個明顯的退步。

    美國海軍研究所報導總結,沒有美國海軍大規模常駐,台灣必須決定自己是否還要繼續發展這種蠟燭兩頭燒的策略,究竟是要維持一支容易被入侵的傳統海軍,還是要認真追求不對稱戰力。
    林宜萱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