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今天(10/9)公布,匈牙利作家克拉斯納霍凱榮膺桂冠;圖為他2015年攝於倫敦。美聯社
諾貝爾文學獎台灣時間9日晚間7點公布,由71歲匈牙利作家卡勒斯納霍凱(László Krasznahorkai)榮膺桂冠。
出生於偏鄉 年老後依舊選擇居於偏鄉卡勒斯納霍凱1954年出生於匈牙利東南部靠近羅馬尼亞的邊境城鎮久洛(Gyula),據信這個地處偏僻的家鄉,正是他1985年首部小說《撒旦探戈》(Sátántangó)書中的場景。
卡勒斯納霍凱曾想效法當律師的父親,讀過一陣子法學,大學時主修教育。大學畢業後他當過圖書館員和編輯,後來決定投入寫作。
1987年,他獲得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的獎學金,前往西柏林;之後他繼續浪跡天涯,曾去過中國多次,還以詩人李白為主角寫過專題報導。
諾貝爾文學獎今天(10/9)公布,匈牙利作家卡勒斯納霍凱榮膺桂冠;圖為他的作品。美聯社
獲知名書評家慧眼 聲名鵲起美國知名書評家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讀過卡勒斯納霍凱的第二本小說《反抗的憂鬱》(Az ellenállás melankóliája)後,很快就將他譽為當代文學的「末世論大師」。獲得知名書評家的認可,讓卡勒斯納霍凱聲名大噪。
《反抗的憂鬱》故事背景發生在一個動盪的小鎮,小鎮裡有一個神秘的馬戲團,除了鯨魚之外什麼都沒有,營造出一種末日般的氛圍。卡勒斯納霍凱將這部小說改編成劇本,並於2000年由塔爾(Tarr Béla)擔綱導演,拍成電影《鯨魚馬戲團》(Werckmeister Harmonies)。
敘事風格成形 與名導合作改編作品卡勒斯納霍凱自1987年開始和塔爾合作,他將多部作品改編為劇本,以長鏡頭拍攝聞名的塔爾執導電影。
卡勒斯納霍凱的流暢長句敘事風格,在1999年的《戰爭與戰爭》逐漸形成。這本小說描述一位檔案管理員把紐約旅行當成人生最後篇章,卻在回國後在檔案館發現一部極其優美的古代史詩,講述戰士歸來的傳奇,希望將其公諸於世。
對東方文化感興趣 瑤池金母也成創作主題他對東方文化的深感興趣,顯示在2003年出版的中篇小說《北有山,南有湖,西有道,東有河》(Északról hegy, Délről tó, Nyugatról utak, Keletről folyó)。小說揉合中國與日本元素,以他曾赴京都旅行的經驗,以京都東南部一座傳說中的祕密花園為背景;故事引用中國神話居於崑崙山瑤池的女神西王母(瑤池金母)傳說,貫穿全書主軸。
西王母的仙桃園,每3000年會結出一顆讓長生不老的蟠桃,書中的神話以此展開,由一件藝術品的創作,透過一連串的情節,跟隨作者追溯在最多樣化的時代和環境中所創作的這件作品之起源。
後現代主義、反烏托邦、憂鬱 受卡夫卡和杜思妥也夫斯基影響卡勒斯納霍凱的作品普遍被認為富有後現代主義、反烏托邦及憂鬱色彩,深受卡夫卡和杜思妥也夫斯基影響。
2016年的小說《溫克海姆男爵的歸來》被視為流浪風格《戰爭與戰爭》的延續,卡勒斯納霍凱在這部作品中對文學傳統的運用十分豐富,杜思妥也夫斯基筆下的傻瓜重生為沉迷於賭博的男爵,身敗名裂、在阿根廷流亡多年後,踏上返回匈牙利的旅程。
男爵返鄉後,渴望與他一直無法忘懷的青梅竹馬戀人重逢。然而在旅途中,男爵不幸地將自己的生命託付給一個被描繪成卑鄙版桑丘潘薩(Sancho Panza,《唐吉訶德》中主角的隨從)的流氓手中。
小說在當地居民為男爵舉辦的盛大歡迎儀式進入高潮,但憂鬱的主角卻不惜一切代價試圖逃避,形成憂鬱與喜劇交織的張力。
卡勒斯納霍凱結過2次婚,有3個孩子。他於2015年獲頒國際布克獎,現居於匈牙利西南部小村森特拉斯洛(Szentlászló)。
發稿時間:20:29
更新時間:23:00(更新譯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