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中國河北石家莊解放廣場舉行的就業博覽會擠滿求職者。路透社
中國針對外國青年科技人才新設的「K字簽證」於週三(10/1)上路,過去一週成為輿論撻伐焦點。許多青年擔心會使就業環境更加險峻;甚至有網友憂心會讓印度人進入中國「移民換種」。不過專家也指出,中國要招徠外國人才挑戰重重,語言障礙與政治環境可能都讓人卻步。
英國廣播公司(
BBC)報導,中國早在八月就宣布將新設「K字簽證」,當時並未引起太多關注。不過美國總統川普上月簽署行政命令,將發給專業人才的H-1B簽證申請費大幅調高後,有印度媒體將中國「K字簽證」稱為「中國版 H-1B」簽證,被中國媒體廣泛轉載,因而引發議論。
據統計,美國H-1B簽證雖採抽籤制,但超過70%均發給印度人。
K字簽證在中國社群媒體掀起熱烈討論,短短兩天內相關標籤的瀏覽量就達到約5億次。
微博一則熱門留言寫道:「已經有那麽多碩士畢業生找不到工作了,你們還要引進更多(海外)人才?」「我們缺的是人才嗎?缺的是崗位(工作機會)!
中國年輕求職者目前正面臨嚴峻挑戰,由於經濟疲軟,工作機會減少,青年失業率接近19%,今年畢業的大學生卻創紀錄達1220萬人。
另有微博用戶則說:「這些年推出了這麽多新計畫,逼我們的大學生互相競爭,但到頭來,還是比不過一本外國護照。」
還有許多留言反映出中國的民族主義與排外情緒。有人擔憂擴大移民進入會導致「後患無窮」。有線電視新聞網(
CNN)分析,在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治下,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社群平台上的中庸聲音被邊緣化,關於外國人的討論經常走向極端。
也有評論者質疑,對於K簽證的申請標準是否足夠嚴格。有網友寫道:「吸引人才的初衷是好的,但光是學士學位會不會太容易了?……坦白說,我們國內已經有很多人才,所以我不太明白這項政策。」
根據中國政府先前發布的訊息,K字簽證申請人需有中國或海外知名大學、研究機構的理工科學士以上學位,或正在相關機構從事專業教育或研究工作。它著重於「青年專業人才」,且與美國H1-B簽證不同,不需要中國僱主或邀請單位的擔保,入境次數、停留期與簽證有效期都更具彈性。
面對輿論強烈反彈,中共喉舌《人民日報》週二(9/30)發表評論反駁外界批評,宣稱在某些國家排擠國際人才的背景下,中國「敏銳抓住這一重要機遇」,及時推出政策,「一些人對政策存在誤讀誤解,發出一些奇談怪論,只會誤導公眾、引發不必要的焦慮」。
對於中國網友擔心K簽證導致「移民換種」、「瓦解民族」,《人民日報》的評論也強調,K簽證「不應等同於移民」,而是為了「便利年輕外籍人才在華的工作與生活」。
CNN指出,中國政府長期致力於吸引高端人才進入研究機構,盼推動中國成爲科技强國。由於美國對中國實施高科技出口管制,北京更將自主創新視為當務之急。
目前,中國已有針對「高層次人才或國家急需專家」的R簽證類別。然而,民間對K簽證的反彈顯示,領導層的雄心壯志與民間經濟焦慮、民族主義情緒之間相互矛盾。中國目前擁有居留權的外國居民不到100萬。
中國8月份青年失業率達18.9%,是2023年12月以來的最高點。根據中國研究人員引用的官方數據,2012年至2022年間,中國高等教育畢業生約有一半主修理工科,累計約2400萬人的人才庫。
商業情報平台Asia Briefing編輯茵特瑞斯(Giulia Interesse)認為,網友的反彈反映出中國民眾對「外國人享優待」的普遍不滿,顯示「政策實施不僅取決於制度設計,也取決於公共傳播與國內共識的建立」。
分析指出,K字簽證能否成功吸引大量外國人才,仍具挑戰。除了語言障礙以外,中國高度管控的政治環境也構成障礙。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助理教授甘麗宜(Stefanie Kam)指出,創意與創新通常是在開放自由的氛圍中才能蓬勃發展,如同美國與歐洲的情況,「但中國目前的走向卻恰恰相反」。
BBC指出,對於考慮赴中國發展的外國專業人士而言,能否在中國找到「發揮創意與創新的空間」,將是關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