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拱手讓出話語權?川普停播美國之音 全球播出管道由中國官媒取代

    2025-07-15 15:26 / 作者 國際中心
    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的美國之音大樓。美聯社
    美國川普政府三月著手裁撤「美國國際媒體署」(USAGM),該署旗下的「美國之音」(VOA)絕大部分員工被迫休假,對全球多個國家地區的廣播也在一夜之間中斷。4個月來,「美國之音」過去供應多國媒體的內容遭中國媒體取代,形同將傳播影響力的管道拱手讓給中國。

    華爾街日報》報導,印尼一個收視率頗高的新聞頻道,多年來一直有一個針對華人的每週專題節目,內容來自「美國之音」與中國官媒。但自從「美國之音」3月15日突然被迫停播後,該節目只剩下中國官媒的內容。

    泰國MCOT公共電視台原本也固定播出「美國之音」的節目,如今時段已被中國媒體取代。

    在非洲,中國官媒「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3月已宣布將擴大在非洲的業務。在此之前,中國國際廣播電台(CRI)已強化對奈及利亞的影響力輸出,已增加三種奈國主要語言豪薩語(Hausa)、約魯巴語(Yoruba)和伊博語(Igbo)的節目。

    奈及利亞資訊部長伊德里斯(Mohammed Idris)對此表示,「美國之音」退出後,當地「可信、獨立的國際新聞內容」出現明顯真空。他直言,「美國之音」的報導重視言論自由、人權與民主論述;中國媒體則聚焦於發展成功的故事、經濟合作與社會穩定。

    中國也加強與衣索比亞媒體的合作。中國與衣索比亞的官媒與外交官員5月曾舉行會談,並在衣索比亞國營電視台開播《中國時間》(China Hour)節目,內容包括中國電視劇、紀錄片與卡通。

    南非約翰尼斯堡大學傳播與媒體系資深研究員烏美傑伊(Emeka Umejei)說,「美國之音」停播「對中國是可乘之機」。

    川普3月發布行政命令,指示預算9億美元的國際媒體署大幅裁撤業務,僅執行法律明文規定的事項。國際媒體署的資助對象主要是「美國之音」,此外也包含自由亞洲電台(RFA)等其他媒體。

    「美國之音」在1942年二戰期間由美國國會撥款成立,對抗納粹宣傳;冷戰期間成為美國政府對抗共產主義宣傳的利器,直到近期仍以49種語言向全球逾百國播出。

    由於「美國之音」的宗旨是提供編輯自主、內容獨立客觀的新聞,以提升公信力,但內容同樣會對美國政策提出批評,保守派長期抱怨如此會削弱作為外交工具的效果。

    川普今年就職後,忠實支持者雷克(Kari Lake)出任國際媒體署顧問,負責縮編該機構。她在上月的國會聽證會指控國際媒體署「無能、有政治偏見,甚至構成國安威脅」。該署大多數員工已遭解雇或停職。他們提起訴訟,主張節目關閉違法。

    《華爾街日報》查閱2023與2024年的評估報告,「美國之音」播出的內容整體上公正且準確。

    學者:放棄美國之音 等於放棄對中國民意影響力

    美國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Woodrow Wilson Center)季辛吉中美研究所前所長戴博(Robert Daly)表示,他今年稍早訪中時,有不少智庫領導人、大學生與教授表示,曾觀看他與美國前國務卿龐培歐的中國政策顧問余茂春一同錄製的「美國之音」中文訪談節目。

    戴博說,停播「美國之音」等於「放棄對中國民意的影響力」。

    「美國之音」過去也對北韓、伊朗等高度封閉的社會進行廣播,盼能傳播美方觀點。南韓基督教電台「遠東廣播公司」(FEBC)以往每晚會向北韓播送10小時的「美國之音」節目。知情人士透露,已有其他播送單位洽詢,盼取代「美國之音」的時段,但該電台目前仍保留這些時段,希望美國未來能恢復播出。

    美國2023年曾針對北韓脫北者、難民與旅客進行調查,發現部分人曾定期收聽「美國之音」與「自由亞洲電台」。

    今年4月,美國聯邦法官下令「美國之音」恢復部分節目播出,以履行其作為「可信、權威新聞來源」的法定使命。在以色列空襲伊朗後,「美國之音」也重啟部分波斯語新聞節目。

    然而,川普提出的2026年度預算案中,建議完全解散「美國之音」,僅對裁撤作業撥款。

    國會共和黨人普遍支持削減「美國之音」的經費,但部分議員表示,正努力打造較精簡的媒體機構,維持美國對外傳播準確資訊的能力。
    國際中心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