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
美國總統川普週三(7/2)宣布與越南達成關稅協議,經越南轉運的商品關稅稅率將倍增。彭博新聞指出,美中貿易戰雖暫時休兵,但美國與其他國家的談判顯示,華府顯然試圖將中國排除在全球供應鏈之外,也讓北京當局備感警惕。
美國「對等關稅」寬限期即將在7月9日到期。
彭博新聞指出,美方與亞歐其他主要貿易夥伴密集談判,內容可能包括限制中國零組件,或要求貿易夥伴承諾反制中國不公平的貿易行為。
美國與越南的協議就率先加入類似元素。川普週三在社群媒體表示,來自越南的產品將被課徵20%關稅,但經由越南轉運的商品,或僅在越南進行簡單組裝就出口到美國的產品,稅率則為40%。
這樣的分級制關稅,主要影響來自中國的轉運商品,以及零組件大多來自中國或其他國家的加工商品。美國和墨西哥、加拿大現有的貿易協議中也涵蓋類似條款。
報導透露,已接近與美達成協議的印度,也一直就「原產地規則」進行談判。彭博先前報導,華府希望產品至少有60%的附加價值來自印度本地,才能標示為「印度製造」並享有協議優惠,而印度則爭取將比例降至約35%。
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 SA)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艾雷洛(Alicia Garcia Herrero)指出,在川普發動的貿易戰中,亞洲的困境在於「既依賴美國的最終需求,生產過程又依賴中國的加值供應鏈」,她點名越南、柬埔寨和台灣是受衝擊最大的地區。
自川普4月宣布「對等關稅」措施後,越南、泰國與南韓都陸續採取措施,防止商品經本國轉運至美國。台灣總統賴清德也對此表態,隨後實施新規定,要求所有輸美商品須加註台灣製造的法律聲明。
中國是多數亞洲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更甚於美國。中方已警告,若利益受損將採取反制措施。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本週將訪問歐洲,與歐盟、德國和法國展開會談,預料將重申上述立場。
彭博經濟(Bloomberg Economics)指出,越南協議可能引發中國的報復行動。
出口管制也是中國一大隱憂中國商務部6月28日針對美方與部分國家的貿易談判發表
聲明,重申「中方堅決反對任何一方以犧牲中方利益爲代價達成交易,換取所謂關稅減免。如果出現這種情况,中方絕不接受,將堅決予以反制,維護自身正當權益」。
彭博新聞指出,北京也關注美國是否能說服他國加強高科技設備的出口管制。台灣已在上月宣布將華為與中芯國際列入實體清單,禁止企業未經政府核准與其交易。
除了亞洲國家以外,歐洲也處於微妙位置。歐盟是中國電動車最大出口市場,根據分析機構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中國企業去年對歐盟及英國的投資達120億美元。
報導稱,北京特別擔心歐盟可能接受類似美英貿易協議中的條款,該協議納入供應鏈安全與出口管制,也規範鋼鐵、鋁業、製藥等特定產業的所有權。
華府智庫歐布萊特石橋集團(Albright Stonebridge Group)合夥人、歐洲商會前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表示:「中國顯然擔心歐盟將接受與英國相同的出口管制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