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8日,教廷新選出的美籍教宗「良十四世」站上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陽台,向聚集等候的教徒致意。路透社
羅馬天主教會在萬眾矚目下選出首位美籍教宗,在台灣與香港都譯為「良十四世」(Leo XIV)。許多人好奇,為何不是譯為「李奧」或「里奧」?香港《明報》報導,主因是早期的天主教中文翻譯都在澳門進行,所有譯名均依據葡萄牙文發音所致。
西元一世紀教宗「良一世」(Pope Leo I)以降的Leo教宗,天主教的中文譯名均為「良」。澳門聖若瑟大學宗教研究及哲學學院院長Cyril Law向《明報》解釋,因為早期天主教中文翻譯,絕大部分在澳門進行,以葡文而非拉丁文發音來翻譯。
他表示,Leo的葡文為Leão,因此音譯為良。共有十六世的教宗名號Benedictus,葡文為Bento,音譯為「本篤」;使徒Peter的葡文為Pedro,音譯為「伯多祿」,也因此梵蒂岡教堂St. Peter's Basilica譯為「聖伯多祿大殿」,而非「聖彼得教堂」。
此外,使徒Paul的葡文為Paulo,音譯為「保祿」,20世紀最知名的教宗John Paul II因此譯為「若望保祿二世」。耶穌出生地伯利恆(Bethlehem)的葡文為Belém,因此天主教中譯為「白冷」。
根據澳門史學家湯開建的
論文,天主教自明代中後期開始傳入中國,一直到清末鴉片戰爭都是以澳門為傳教基地,澳門是天主教將傳教士送進中國的最主要管道,甚至是唯一管道。
中國官媒則將新教宗譯為「利奧十四世」,不過如此一來,可能與歷史上拜占庭帝國的君主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