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路透社
中國拉攏歐洲抗美面對中美貿易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呼籲歐盟「共同抵抗」,企圖拉攏歐洲。不過,法媒將此舉形容為「假朋友」;法國經濟學家更指出,若無法進入美國的中國過剩貨物湧入歐洲,恐將因其低廉成本摧毀歐洲產業。
美國總統川普日前祭出對等關稅,重擊全球市場。川普9日宣布針對逾75國暫緩90天實施對等關稅,但名單上唯獨沒有中國。美中輪番向對方加徵關稅,美對中稅率已達145%、中對美則為125%,世界兩大強權貿易戰一觸即發。
習近平11日呼籲歐盟,在面對川普貿易戰時,要與中國「共同抵抗」,企圖在關鍵時刻拉攏歐洲。
法國財經媒體迴聲報(Les Echos)11日分析,歐中看似有合作抵禦關稅困難的可能性,但這種策略除了可能讓川普更加惱怒之外,且美中兩強相爭,歐洲產業也將面臨極大危險,因川普的極高關稅很可能導致中國出口貨物湧進歐洲。
換言之,生產過剩的中國貨找不到美國買家,最終恐都轉向歐洲市場。
國際貨幣基金(IMF)前首席經濟學家布朗夏(Olivier Blanchard)與經濟學家方登年(Lionel Fontagné)就向迴聲報形容,「川普對中國關稅的影響,將是飛向歐洲的回力鏢」。
歐盟對美中貿易戰的骨牌效應拉警報。即使沒有川普關稅,2024年中國對歐洲就已有3040億歐元的貿易順差。中國是歐洲最大進口國,貨物早已淹入歐洲各大港口。中國產業的製造成本,比歐洲企業低了3到4成,加上中國科技發展與公共補貼,早已讓歐洲不滿北京的「不公平競爭」。
迴聲報小標將中國形容為「假朋友」,指歐洲對此已有防範意識。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日前在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專訪中表示,歐洲「將不會容忍」遭到美國關稅影響的中國貨物轉向歐洲;且若新的監督機制偵測到中國進口增加,歐盟將「採取保護措施」。
經濟學家赫納(Mary-Françoise Renard)向法國電視一台(TF1)解釋,要特別避免中國電動車與電子設備湧進歐洲,「這對歐洲而言是風險」,因為這些進口商品價格較歐洲製造的低廉。
赫納說,「比較正面的是,歐洲貿易政策屬於歐盟委員會的範疇,因此成員國不能單獨行動。中國總是試圖挑撥各國間的矛盾,美國也是」。
法國金融管理機構Financière de la Cité首席經濟學家高茲梅(Nicolas Goetzmann)向迴聲報指出,去年中國向美國賣出6000億美元商品,如今卻正在失去占全球30%的最大消費市場。
高茲梅說,「過去25年,美國消費者和納稅人資助了中國成長。一切都結束了。因此,經濟狀況不佳且陷入通貨緊縮的北京轉向歐洲以確保其成長」。
他強調,「繼續向中國開放邊境意味著與一個以摧毀歐洲產業為目標的國家進行貿易,我不確定這是個好主意」。
迴聲報也寫道,「更別說中國透過向俄羅斯提供設備和購買原料,允許俄國蒲亭繼續在烏克蘭發動戰爭;而於此同時,歐盟正花費數千億歐元來抵禦俄羅斯的攻擊」。關稅 法媒:「假朋友」恐摧毀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