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地產企業的崩潰,境外債權人幾乎血本無歸。Grok AI生成示意圖
《金融時報》報導,自2021年中國房地產企業率續暴雷破產,進行重整債務協商,當初外國投資人借給這些中國房企的債券,金額回收率不到1%,投資人的5兆台幣投入幾乎蒸發。
這種「資金蒸發」的狀況凸顯出中國房產市場崩垮的猛烈性,也顯示在法律規管制度極度不健全,政府治理心態有問笛的情況下,投資中國要隨時面對血本無歸的風險。
報導中引述Debtwire公司對中國房契債務重組數據的分析,在2021年至今,儘管有62家中國房產開發商對於從境外市場所借的資金完成債務重組協議,但是總金額約1470億美元(約4兆8800億台幣)的這些離岸債券,到現在只向境外投資人償付了9.17億美元的現金,相當於四年來只還了違約債券總額的0.6%。
在中國房產市場瘋狂上漲,但已經面臨資金斷鏈危機的中國房產開發商,透過發行大量美元境外債券籌資。這些債券陸續近如違約狀況,而儘管投資人與公司方成功在香港的法院完成多項債務重整清償計畫,香港的判決對中國大陸的執行可說毫無強制力。
在3月28日泰國曼谷地震中,「粉碎性崩踏塌」的中國建造30層高樓:
外國投資人這血本無歸的5兆元債券只是冰山一角,因為中國房企欠更多的是人民幣內債。但由於中國數據極度不透明,外債投資人的損失狀況是少數可以管窺中國房產崩盤後債務危機的一角。中國國家統計局2023年的估算,中國房企總統積欠12兆美元債務(近400兆台幣)。
Debtwire公司分析師宋多明(Dominic Soon音譯)表示:「大家(債券持有人)幾乎都放棄了。主要問題其實是境內債務,若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基本上不可能有資金流出。」
像中國恆大這種在香港股票上市、發債,在香港法院進行破產協商的中國房企,儘管走的法律途徑是目前尚稱健全的香港商事流程,但是業務與資產全在中國,無人有辦法強制執行。目前境外債權人能夠回收的資金,幾乎全部都是這些公司海外資產清算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