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日本武士用切腹展現武勇精神,若無法自己完成時怎麼辦?

    2020-06-29 13:37 / 作者 Uselessjpinfo 梅用知世

    如同歐洲中世紀的騎士精神,日本也有封建社會中出現維持倫理道德規範,獲得榮譽的武士道精神,又稱作「武士道」。最早的武士出現在大化革新(西元645年時的社會政治改革運動),作為當時貴族們的隨扈,之後武士這個身份在政治上也大為活躍,成為戰國時代直至明治時代的主要勢力。


    武士道同時受到神道教與佛教的影響,雖說每一個武家對武士道的定義有百百款,但主要還是以道德名譽為主軸,對主君忠誠、對父母孝順、幫助弱者,以及言出必行。



    當武士失去了以此為榮的道德、抑或是無法再對主君或父母盡責任之時,死亡不過只是一個讓自己免受屈辱的方式,除了更早時期的上吊,另一種方式就是現代為人所知的「切腹」



     

    對日本武士來說,若無法對主君或父母盡責任時,死亡是讓自己免受屈辱的方式。

    切腹的紀錄最早可以追溯到平安時代(西元794-1185年)末期的軍紀物語《義經紀》,雖然推測《義經紀》是室町時代(西元1336-1573 年)才出現的紀錄,無法準確的判斷平安時代的武士是否會以切腹自裁,倒是透過北条氏的集體切腹紀錄可以確認武士的切腹自殺自鎌倉時代(西元1192-1333年)便存在。



    許多人認為切腹是一種刑罰,但最古老的原意其實是武士負起責任、裁決自己的覺悟。比起像是被判刑的斬首,切腹更像是光榮的自我處刑。直到江戶時代前後,才將切腹納入處刑之中。



    至於為什麼會選擇不會立即死亡又會痛苦很久的切腹呢?



    理由是,武士道精神要求武士有武有勇,切腹是長時間又痛苦的方法,能夠忍耐著極大的苦痛需要很大的勇氣,這樣的自裁手段最能顯示武士不畏死亡與疼痛的武士道精神。同時在新渡戶稻造的《武士道》一書中也說明「古代深信腹部是人類靈魂及情感的寄託之處」,切腹的同時,也將自己的真心誠意展現給世人。

    切腹為展現武士有武又有勇的方式。(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切腹大致上分成三種,第一種是最常見的「一文字腹」,如其名,在腹部切出橫向的「一」;一文字腹之後再縱向劃一刀,宛如十字形狀則是「十文字腹」;還有難度更高的「三文字腹」,也就是在腹部劃上三刀。



    不過這些切法都會照成極大的痛苦,雖說武士們都有著莫大的勇氣執行切腹,但由於痛到失去知覺、甚至無法完成的狀況很多,因此後來衍伸出了「介錯人」,負責在切腹武士的身旁,在武士劃下一刀之時,便將切腹者的頭斬下,這個舉動稱為「介錯」,同時又要讓頭顱和頸部連著一片皮膚使頭顱不至於滾到地板,讓武士不感到任何痛苦,抱著尊嚴和自己的頭顱死去



    介錯人通常是切腹武士信任或尊敬的親友,當然在戰爭中,如果知道對手將死,基於同為武士的尊敬之情,也有幫對方介錯的情形出現。

    日本國寶作家三島由紀夫便是以切腹結束生命,介錯人為他的親友森田必勝。(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例如1970年,日本國寶作家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介錯人是他的親友森田必勝。三島由紀夫遵循傳統的切腹儀式,短刀刺進腹部十分痛苦之際,森田必勝拿著名刀關孫六,卻砍了兩三次都砍歪,造成三島由紀夫莫大的苦痛,最後是由另一個親友古賀浩靖搶過關孫六,將三島由紀夫由痛楚中解放。



    Uselessjpinfo 梅用知世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