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深度報導】ChatGPT顛覆大學!防弊之後是善用工具 促高教整骨找回學習興趣

    2023-04-22 11:00 / 作者 吳尚軒 / 記者
    自從ChatGPT問世後,人類社會既有的工作模式開始改變。圖為台大校園徵才博覽會。吳尚軒攝
    「大家好,歡迎來到我們的科普節目!今天我們要介紹一個叫做ChatGPT的東西。ChatGPT是一種人工智慧技術,它能夠和人類進行自然語言對話……使用ChatGPT非常方便,它可以應用在很多情境下。比如,當你需要問一個問題、尋求建議或者聊天的時候,你可以和ChatGPT進行對話。它能夠理解你的意思並且回答你的問題,就像你和一個聰明的朋友在聊天一樣。」

    當記者要求ChatGPT扮演一位科普節目主持人,以中學生可以理解的用語介紹ChatGPT後,它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2022年11月30日,美國人工智慧公司OpenAI發佈了聊天機器人ChatGPT,並展現強大的文字產出能力,不但可以跟使用者應答如流,也可以根據要求快速摘要、生成文章,甚至足以應付日常的大學報告,驚人的表現,讓它僅花5天就吸引超過百萬名使用者,2個月後,ChatGPT已在全球擁有超過1億用戶。

    1億用戶有多困難?TikTok在全球推出後約花了9個月才突破1億用戶,而Instagram則花了超過2年。

    時間往前,2022年7月,由同名公司開發的AI服務Midjourney正式公開測試,可以根據使用者輸入的詞彙、語句快速生成高品質圖片。同年9月,美國一名男子Jason M. Allen以Midjourne創作的畫作《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在一場藝術競賽中摘下數位藝術類別首獎,震撼世人。

    不到1年時間,這兩個所謂的生成式AI服務,已經快速地改變了世界。在這段時間裡,微軟已將Chat GPT整合進入瀏覽器Bing用於協助搜尋,Meta、Google、Amazon等科技巨頭也紛紛加入戰局,發佈自家的AI服務,或宣稱將投入更多資金,就連中國百度也推出文言一心,2023年的資訊世界熱鬧無比。

    狂浪席捲而來,不用特別請出專家,都可以預估未來世界的工作模式將發生巨變,專責培育人才培育的教育機構,又是如何應對呢?

    從擔憂到接納 各國大學紛思考如何融入教學

    在大學部分,最初的討論多集中在如何防範作弊、抄襲。倫敦政經學院教授、多倫多大學等歐美學校,早在去年12月便開始討論,如何辨識學生是否有使用ChatGPT完成作業、報告,以及學術倫理對此該怎麼規範?儘管仍是從防弊角度出發,但相較於紐約、西雅圖等地的公立中學禁止使用,大學大多選擇改變教育結構,更側重小組討論、口試等環節。

    這股浪潮也影響了台灣。農曆新年過後,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分別成立專案小組、召開校內座談,討論如何使用這項新技術,台灣大學則在3月中發佈全校使用指引,呼籲教師應和學生釐清使用AI工具的原則跟規範,此外也應調整評量方式,同時,教育部也呼籲大學不管在入學篩選或評量考試上,要更做好規範。

    擔憂或許已經慢慢趨緩。此刻若在搜尋引擎以繁體中文搜尋「大學」加上「ChatGPT」,出現的新聞標題,已經從過去2個月討論如何防弊,轉變成「某某大學推出ChatGPT教師研習課程」、「某某大學引進ChatGPT證照考試」。

    或許越來越多學校、教師認知到,現有的教育結構勢必要大幅重整,但問題是該怎麼調整?

    「代寫是因為沒興趣」 清大教授籲:重點是讓學生找回熱情

    「我認為這件事不用擋(用AI寫作業),如果目的是產出好文章,反而該鼓勵學生使用。」政治大學學務長蔡炎龍的研究領域,正是人工智慧與神經網路,他指出,雖然現在仍有老師擔憂學生用AI代寫報告,但他認為思維應該要轉換,「到業界工作後,業主不會在意你作品是用ChatGPT生產,還是請朋友捉刀,反正你能產出東西就好」,在此情境下,他認為更重要是引導學生好好使用。

    早在去年,政大便已邀請數位媒體藝術家黃新開課,教導學生透過生成式AI繪製藝術作品,此外,蔡炎龍近年來也開始與傳播學院副教授陳宜秀合作,開設「設計思考與人工智慧」,教導學生AI基本知識、學習訓練AI模型,並用於處理實際問題,像是協助廣告投放。他說明,ChatGPT或Midjourney都只是AI領域的其中一種技術,未來的重點,是讓學生知道AI到底是什麼、可以怎麼運作、能做到跟不能做到哪些事,「知道原理後,很多焦慮就不會有了。」

    國立政治大學學務長蔡炎龍的研究領域,正是人工智慧與神經網路。吳尚軒攝

    清華大學人社AI應用中心副主任王道維則表示,比起防止代寫、抄襲,更該思考為何學生不願意自己寫報告?他認為背後原因,正是缺乏學習興趣,「假設你喜歡打籃球,會因為發明籃球機器人就不打球了嗎?」

    王道維任教於清大物理系,他說,前已經看到有些學生會透過ChatGPT協助自己修改文章、優化程式碼,甚至如果不理解數學公式之間的關係,也可以叫它進行推導,他認為在此情況下,老師的身份更該轉為引導者,告訴學生哪裡不夠、還可以怎麼使用,而非繼續教導可以在網路上搜尋到,或可以從ChatGPT回答出來的知識。

    出身資管系的政大校長李蔡彥,日前出席論壇時曾比喻,古代說飽讀詩書是智者,而ChatGPT是平庸的智者,它綜合了所有意見,但缺乏創意,「但有個平庸的智者在身邊回答問題也不錯。」

    王道維對ChatGPT的看法也與此相似。他認為,ChatGPT等生成式AI形成所謂「虛擬知識」,這些知識不同於過去存在書籍或網路上的既有知識,要使用者去發問才會產生出來,即使AI的回答有時看起來像錯誤,也可能是因為問題不夠精確,「虛擬知識相當程度上,可以想像一個人等著你問問題,問得好就能幫忙很多事情。」

    在此情況下,王道維認為虛擬知識的出現,會加速跨領域的知識整合。他指出,過去的知識架構是由研究者、教育者決定,要經歷固定的程序才能學到某項知識,同時也有不少門檻,「像我如果因為確診而對病毒的知識產生興趣,卻要考進醫科才能學習」,此外,踏入另一個領域時,人們往往也不知道該如何發問,種種因素都增加了跨領域的難度,但這些障礙如今都被消除了,「只要你有興趣去問(ChatGPT),他隨時24小時等著你。」

    王道維說著再度強調,「前提是有心想學習」,他認為教育界更該趁機思索,為何目前許多學生缺乏學習興趣,進一步來說也該思考科系的劃分是否合適?怎麼決定誰讀什麼系?入學後是否又有淘汰或轉換的機制?要更完整思考,如何讓有熱情又懂得結合虛擬跟實體知識的學生被看見,因為這些正是未來所需的人才。

    AI降低技術門檻 學者:為人文社會底蘊更重要

    當然,要改變體制裡的核心價值曠日廢時,而在實際應用端上,不少教授已經先行起跑。

    南台科大多媒體與電腦娛樂系副教授楊智傑,從上學期就開始要求學生使用Midjourney協助遊戲設計,以往每5組學生,只有1到2組能夠有完整樣貌的遊戲雛型,這次幾乎每組都做出70-80分水準的作品,關鍵就是縮短了遊戲美術的製作時間。

    楊智傑的專攻領域,是遊戲式學習,這種學習方式強調透過遊戲機制的設計,引出學生的內在動機,同時增加記憶。他指出,目前因為學生學習興趣降低,各國都希望推動遊戲式學習,而這更需要跨領域能力,剛好是生成式AI可以幫上忙的地方。

    他舉例,有位來自非洲的學生,就透過遊戲模擬,思考如何處理家鄉洪水氾濫的問題。他的家鄉每數年河水就會固定氾濫,但因當地的政府機關、研究人員與民間組織難以整合,因此一直無法找到有效的處理方式,玩家在這個遊戲中必須扮演說服者,串連、整合不同部會資源來解決問題。

    楊智傑強調,要設計像這樣的遊戲,需要的不只是過去多媒體、遊戲設計的能力,還要有廣義的人文社會背景,而如今不管是遊戲繪圖、程式設計都可以透過AI協助,大大降低了進入門檻,也正因為如此,教育更不能只像過去,單純教導技術能力,「更重要是結合如心理學、哲學、社會學、人類學等領域知識。」

    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AI研究所(Human-Center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HAI)的報告指出,2022年全球民間投資於AI的研究經費達919億美元,比2013年增加了18倍;2017到2022年間,導入AI的公司數量則增加一倍。

    可以想見,隨著生成式AI大放異彩,這些數字在今年多半會有更大幅度增長。隨著時代變遷,在網路、搜尋引擎、智慧型手機出現後,傳統的教育模式越來越受到挑戰,AI的進展更加劇轉型的迫切性,如今台灣高教界已經逐漸接納新技術,接下來開觀察的,或許是他們是否能趁勢翻身整骨,開創出更多可能。
    吳尚軒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