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台電碳排強度8年減11% 董座曾文生期許把永續觀念放入電廠開發

    2025-04-30 16:43 / 作者 吳馥馨
    台電推動大甲溪馬鞍壩區域OECM示範工作,其生態保育成果及未來規劃獲第三方公正機構查核符合國際標準,今受頒證書。吳馥馨攝
    台電董事長曾文生今(30)日表示,過去幾年,台電公司推動火力機組碳排減量達11.7%,比原訂目標減少8.5%來得進步;他將持續帶領同仁,將「永續」觀念放入所有電廠開發案中,從最初的電廠規劃就設想到如何讓電力設施與地球共存,讓社會認同台電是一家願意為永續而努力的發電公司。

    台電今天舉辦環境月開跑活動,繼台西風場蝙蝠棲地移居、興達電廠永安溼地飛鳥棲地營造後,台電再次端出打造大甲溪電廠水系生態廊道成績單。

    為接軌國際生態保育趨勢,台電響應OECM(其他有效保育地)將法定保護區生態保育作為擴大至其他場域之精神,參照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指南,自主推動大甲溪馬鞍壩區域OECM示範工作,其生態保育成果及未來規劃已獲第三方公正機構、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旗下公司查核,符合國際標準。

    台電持續致力於電力場域生態共融,打造大甲溪電廠水系生態廊道。台電提供


    回顧台電2024年環保成績單,相對於2016基準年,台電火力機組空污排放強度(指每度電產生的粒狀物(PM)、硫氧化物(SOx)及氮氧化物(NOx)等空污排放量總和)大減近7成;碳排放強度(指每度電溫室氣體排放)也減少11%。

    生態保育方面,台電指出,水力電廠與周遭自然環境、人文資源關係密切,大甲溪流域不僅蘊含鉛色水鶇、山羌與台灣葉鼻蝠等豐富物種,水系生態亦珍貴多元,本次推動OECM區域範圍涵蓋大甲溪馬鞍壩上下游河段,不僅有多達17種魚類,更是台灣石𩼧、台灣白甲魚(苦花)與纓口台鰍等大甲溪原生魚種的重要棲地。

    台電為兼顧發電與生態保育,自1998年起即建設馬鞍壩魚道協助魚類洄游,並於2016年進行優化,降低魚道入口底檻與河床落差,使體型較小或跳躍性的魚類也可成功上溯。

    台電推動OECM區域範圍涵蓋大甲溪馬鞍壩上下游河段,有多達17種魚類,更是台灣石𩼧、台灣白甲魚(苦花)與纓口台鰍等大甲溪原生魚種的重要棲地。台電提供


    為能具體分析魚道使用效益,台電自2023年起以水下監視攝影機紀錄魚類使用魚道的狀況,去年更研發導入「AI生物辨識」技術,透過專業人員進行生物辨識標記及建立影像資料庫,期能更即時且全面地掌握魚道利用成效。

    台電表示,大甲溪發電廠10多年來持續進行生態保育工作,本次OECM示範計畫,經資誠旗下公司進行查證,確認大甲溪發電廠馬鞍壩上下河段與IUCN發行之OECM指南條文規範相符。今頒發查核證明,由台電總經理王耀庭代表受證。台電也表示,未來隨著我國正式公告OECM標準及認證機制,將積極配合推動,有信心成為我國率先通過政府OECM認證的企業之一。
    吳馥馨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