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對等關稅從零談起? KPMG估台灣及東南亞稅率在25%以上

    2025-04-22 18:18 / 作者 吳馥馨
    KPMG今(22)日舉辦美國關稅新風暴研討會,推估台灣對等關稅稅率約在25%以上。吳馥馨攝
    畢馬威中國供應鏈及間接稅兼亞太區間接稅及國際貿易關務主管合夥人Kenneth Leung在研討會中分享,根據其掌握消息,對等關稅談判後,預估中國關稅會在40%至60%之間;而台灣及東南亞各國的稅率約在25%或以上;至於越南的稅率可能與中國相近,很可能是40%以上。

    KPMG安侯建業今(22)日舉辦美國關稅新風暴研討會,常駐北京19年的Kenneth Leung向大家分享最新關稅訊息。他說,川普的對等關稅計算邏輯可謂是簡單粗暴,主要觀察貿易及逆差之量,以及當地人口數是否足以消化巨額逆差;例如有些地方的人口數不多,即便人手一台iPhone也無法消化逆差,就會被課施以較高的對等關稅。

    Kenneth Leung表示,根據消息,雖然中國目前無厘頭的被施以245%稅率,但預估最終的對等關稅稅率約在40%至60%之間。東南亞各國,以及台灣,稅率約在25%或以上;至於越南,因當地的購買能力更加消費不起美國貨,當地人買不起,美國對其的貿易逆差只會更大,故而稅率很可能和中國相近,大約會被課徵40%。

    至於重災區將會是毛利率低到30%以下,對美國市場依存度在20%以上的貨品。除了獲得豁免的智慧型手機、筆記型電腦,其他像是電池、玩具、電信設備、體育用品、鞋靴、傢俱等產品都在重災區。

    KPMG安侯建業主席陳俊光表示,長期來看,關稅變化趨勢很難避免,因此分散市場、分散供應鏈等2面向,是企業經營的關鍵議題。

    Kenneth Leung建議,在川普2.0時代,企業可透過首次銷售原則(First Sale)和非居民進口人(Non-Resident Importer),以及應稅價格剝離等策略調整進口完稅價格,藉以降低關稅成本。

    Kenneth Leung說,首次銷售原則過去多用在衣服、鞋子、包包等高關稅貨品,但隨著美國的對等關稅稅率越來越高,現在已到了「萬物皆可First Sale」的時代;通常可減少15%至20%的關稅成本。不過,要留意適用條件必須有真實交易;貨品直運美國不可中途加工、停靠或拼櫃;進口人也要證明生產商與中間商的成交價是公平合理定價。

    應稅價格剝離策略中,Kenneth Leung以他客戶的產品「情感伴侶機器人」為例,硬體不怎麼值錢,貴的是軟體、AI。因此,將軟體及售後服務與硬體成本剝離,待進口完稅後,再將軟體及AI導入;至於在美國境內的售後服務收益要繳稅,可以將公司設在與美國簽有租稅協定的友好國家。

    Kenneth Leung幽默地說,雖然客戶未必要購買「情感伴侶機器人」,但應該會有「掃地機器人」需求;相關軟體及升級服務,都安排在進口之後發生,就能藉由降低「稅基」,減少關稅成本。
    吳馥馨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