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港人指《國安法》施行3年 藉威權審查機制5大範疇全面限縮自由

    2023-06-30 12:20 / 作者 郭宏章
    香港邊城青年秘書長馮詔天指出,香港在後《國安法》時代,至少有三種審查機制,對言論與表達自由審查,包括「來自政府的法律手段」、「來自政府的非法律手段」以及「來自非政府的非法律手段」等。陳品佑攝。

    香港《國安法》自2020年6月通過已屆滿三年,超過兩百名爭取自由的行動者遭到拘捕審判,但一份由香港行動者團隊發布的研究報告發現,港府不只透過法律手段來限制香港人民的自由,也採取各種「非法律審查手段」等三大審查機制,對於新聞媒體、文化藝術出版、社會整體的政治表達與信息流通、資金流通等五大範疇進行全面打壓,希望將異議的聲音在短時間內大規模消失,扼殺香港公民社會的自由,但在台香港人代表表示,香港公民社會還未消亡,需要香港與各地人士持續關注與更靈活的支持。

    香港邊城青年、香港《如水雜誌》、台灣香港協會、台灣人權策進會與台灣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等代表,今天(6/30)在立法院舉行記者會,發布一份由香港行動者組成的匿名研究團隊完成的《國安法後:香港法律/非法律審查手段研究報告》,將香港政府在《國安法》實行三年以來,將「審查機制」如何在社會上的各個界別發生,民間尚有的空間,並且提出香港市民該如何對抵抗審查的一些建議。

    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施逸翔表示,此報告研究團隊,是一群在香港公民社會的行動者,由於國安惡法,研究人員不便曝露身分,這份報告只能在網路上以匿名方式傳閱,無法在香港當地公開。

    施逸翔也說,自從港版《國家安全法》實施至今,已有超過200人因《國家安全法》被捕,僅管被捕人數只佔全香港700萬人口的小部份,但香港政府以「維護國安」為新目標,徹底改變了施政方式,使各種形式的審查在香港社會上大規模的出現。

    在這份報告中的第一項關鍵發現,香港政府對於港人言論與表達自由等各種審查,以三種機制來作用,香港邊城青年秘書長馮詔天(Sky Fung)指出,香港在後《國安法》時代,至少有三種審查機制,包括「來自政府的法律手段」、「來自政府的非法律手段」以及「來自非政府的非法律手段」等審查行為。


    「國安法後:香港法律/非法律審查手段研究報告」公布記者會。陳品佑攝


    馮天詔說,這份報告提到,來自「政府的法律手段」是指香港政府透過法律手段來達到審查目的。除了實行權力極大的《國安法》,也啟動殖民時期的威權法律如《煽動罪》、《公安條例》等,而《煽動罪》這項威權法律1970 年代早已經停止施行,但現在的港府卻用來對香港人民的行動進行審查。港府同時進一步以「維護國安」為理由,去推動各個方面的修法,使得政府限制公民活動的權力更加擴大、更加細緻。

    民間司改會助理研究員黃葳也指出,這份報告的分析框架說明了以上三種審查機制如何運作,又如何作用在五個不同的範疇,包括「新聞媒體」、「文化、藝術與出版」、「社會整體的政治表達」、「社會整體的信息流通」與「社會整體資金流通」等5個範疇。

    黃葳表示,這份報告指出自《國安法》通過後,媒體界首其衝被以《國安法強力打壓,《蘋果日報》和「立場新聞」(網站)等直接被關閉,而政府同時用行政措施打擊媒體界,例如政府撤換「香港電台」等媒體機構的管理階層,節目內容被政治審查,也修改條例影響媒體記者的資格認定,更進一步限制記者
    範圍和信息取得空間,使異議聲音在短時間內大規模消失。

    在香港官方對於「文化、藝術與出版界」範疇的審查方面,馮天詔舉例,表態支持香港民主的知名音樂人黃耀明再申請演場會場地時就遭到拒絕,這類針對「文化、藝術與出版界」的審查,主要來自「非法律手段」,包括減少補助、限制場地使用等審查文化活動,而親政府勢力對文化活動的高度關注,常高調指控「非建制」創作「違反國安法」,也觸政府企業的規管,及民間創作者的自我審查,

    台灣香港協會理事長桑普表示,這份報告結語指出,目前在大規模的審查下,香港人民的自由受限,無論線上或實體的公共討論空間續被擠壓,公民社會的成員難以對外高調發聲,與外界的接觸得小心翼翼,以致不少在海外人士以為香港公民社會已經消亡。這份報告強調,事實上在香港仍有在地的公民社會參與者,嘗試發展出更靈活的方式,以繼續他們的工作,並且需要更多的支持。

    桑普也表示,研究團隊再報告總結提到,未來可能出現更多『維護國安」的法律條例,近一步限制言論表達,並要求社會各界掌握平台或資源的機關協助進行審查,否則進行追究責任。未來也可預見香港「國安」或警方將在特定日期更頻繁和廣泛地進行搜擾和監控,製造白色恐怖,促使公民社會自我審查。

    桑普提醒,研究團隊期望國際社會在困難時期持續關注香港,並以更靈活的方式,和在地的公民社會保持連結,包括在海外建立備份資料,存放和展示資料,在海外建立安全的討論平台,供香港本地和外地關心香港的人士發表意見、交換資訊等。同時,也可以透過國際交流專案合作等方式,與仍在堅持的香港在地公民社會成員同行,讓他們可以持續因應環境的變化更新風險評估,透過不同資源提升應對風險的能力,以為面對更具挑戰性的環境作準備。
    郭宏章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