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救災官兵以TAK手機於圖上標繪災區情形,整合救災資訊,建立共同作戰(救災)圖像。陸軍司令部提供
國軍9月投入花蓮光復鄉救災行動,陸軍運用「部隊覺知應用套件」(TAK),建立救災共同圖像。國軍前八軍團副指揮官郭力升少將表示,TAK「就是窮人家、普羅大眾方便使用、垂手可得的C5ISR與共同作戰圖像」,最大好處是使用者很容易上手,沒有過度、陣痛期。
現代戰場上光靠無線電通信已無法達成有效的指揮與管制(C2),必須有共同作戰圖像系統平台,讓指揮官與第一線部隊共享情資與作戰圖像,資料圖為美軍於戰地架設無線電。截自SYSTEMATIC
現代部隊作戰當中,由於戰場變化與速度,都與過去的戰爭有極大區別,而且多領域作戰,已跨越陸、海、空、網路空間甚至太空,因此指揮官必須要能夠即時掌握共同作戰圖像,才能有效指揮與管制部隊的動態,運用兵力執行任務。國軍在強化防衛作戰能力的努力當中,也在強化C2(Command指揮與Control管制),尤其在地面部隊作戰中,這兩年也開始引進了「部隊覺知應用」套件(Tactical/ Team Awareness Kit, TAK)。
而這次國軍在花蓮光復鄉的救災部隊使用了「部隊覺知應用」套件(TAK),幫助救災國軍人員了解整個救災現場的人員定位、與災害現場重要位置,對於救災任務能夠在中秋節前恢復光復鄉基本生活機能,並在10月22日完成,後續災後復原工作交棒給鄉鎮公所,TAK的幫助功不可沒。
國軍前往花蓮光復鄉救災官兵運用TAK手機建立救災共同圖像。陸軍司令部
郭力升指出,TAK的手機版應用軟體(APP),依照手機的OS系統,有iTAK與ATAK兩種,功能幾乎完全相同,可視用戶手上的民用通訊設備,自行安裝、傳輸、運用。
筆者依據郭力升的建議,以自己的蘋果手機下載iTAK的APP之後,假想自己是部隊指揮官,運用iTAK以松山機場為部隊定點,到台北車站為目標,設定部隊行進/攻擊路徑(route),手機上就能提供線上索引與離線索引等多種功能。
部隊覺知應用套件(TAK),在蘋果手機上的iOS版本iTAK範例畫面截圖。 郭宏章攝
郭力升指出,以筆者提供的iTAK設定路徑為例,在蘋果手機iTAK的圖資上顯示出目標(北車)情報非常精確,包括方位角194度、距離3英哩,還有經緯度座標、海拔高度等,這已經足以要求砲兵或空中火力,實施精準導引攻擊。至於攻擊效果,可由在目標區附近的無人機,加以確認或修正,指揮官可在松山機場遠端指揮、遙控、觀戰。
軍事專家諸葛風雲表示,「部隊覺知應用」套件(TAK)原本最初是由美國空軍實驗室(AFRL)開發、以Android系統為主的即時態勢感知的套件,必須有一個同步與中繼的「部隊覺知應用伺服器」(TAK Server),供各單位分享位置、標記目標、甚至指派任務包,還可進行廣播、通信等。目前這套系統是由TAK產品中心來進行維護運作。
TAK套件運用在美軍「聯合全領域指揮管制」(JADC2)架構的核生化(CBR)應用軟體上。照片來源STONEWALL DEFENSE
諸葛風雲也表示,軍用的TAK套件除了原本的Android系統平台之外,近年也開發了Windows與蘋果的iOS版本iTAK,目前正在推廣,而且也衍生出民用版以及一般政府使用的版本。
諸葛風雲指出,TAK最主要的功能是可以實時(real time)、即時的定位、戰術地圖的疊加,顯示出友軍、危險區域、任務路線。TAK並且可以聊天、任務分配、火力請求等功能。擴充套件可以提供無人機的視野、航路的規劃、環境的感測。
另外,TAK套件還可以在沒有網際網路(internet)的環境下,自己建立一個「子網路」,來進行點對點的協同,因此可以縮短「「觀察—定位—決策—行動」(OODA)迴路上的時效,可以提供決策單位與執行單位共享的態勢,減少他們的誤判。
TAK套件可以建立部隊共同圖像,提升第一線官兵覺知能力,提升指揮與管制效率。資料圖為漢光41號演習2025.7.16凌晨在松山機場第三作戰區執行反空(機)降作戰操演,憲兵裝步第239營衛戍打擊部隊應援投入作戰,出動CM34雲豹甲車。軍聞社
諸葛風雲坦言,由於TAK套件的系統是屬於開放式的系統,它沒有將其訊息分級,因此沒辦法把民感的資料、位置等進行保護,只能針對民用、軍用等不同的版本進行管制。目前TAK也沒有辦法進行火控(Fire Control),因此沒辦法把雷達導引的迴路整合到TAK環境裡面。基本上TAK套件也就是低成本可以取得,讓地面部隊有更好的感知能力的擴充套件。
2025年7月10日,號稱「地表最強戰車」的美製M1A2T戰車今天在新竹坑子口訓場實施120公厘戰車砲實彈射擊。路透社
不過,諸葛風雲也指出,美國售台的M1A2T,並不包含美國陸軍現役使用的資料鏈JBC-P,因此沒有辦法提供戰場圖像,只能用語音的方式來跟周邊部隊進行構聯。M1A2T只能與同型戰車分享戰場圖像與接戰,但是與陸軍其他部隊就沒辦法採用共同圖像來進行聯合作戰。
那麼國軍有沒有必要更近一步的提升到如同美軍聯合作戰指揮管制(C2)平台JBC-P系統嗎?或者是像多數北約國家採用的丹麥Systematic研發的SitaWare系統,不只可由地面部隊使用,也能整合野戰防空與制海打擊等,也能用在指揮中心以及單兵手中的手機與平板等手持裝置。
丹麥SYSTEMATIC公司研製的SitaWare系統建立共同作戰圖像,跨越陸海空等多領域,被多數北約組織國家部隊採用。照片摘自SYSTEMATIC
另外,先前成功在一年內快速交付291套 Altius 600M反裝甲無人機給台灣的國防新創公司安杜里爾(Anduril),已研發的Lattice平台,則是戰術級的C2/自治網格系統,其強項是射擊指揮,特別是在反無人機上,可串聯多種感測器/效應器,能夠快速整合。
德國陸軍採用SITAWARE的共同作戰圖像手持介面,C2軟體為SitaWare Edge,可利用軟體開發套件(Software Development Kits ,SDKs)提供開放式的C4ISR生態系。照片摘自SYSTEMATIC
諸葛風雲進一步指出,如果把美國陸軍的JBC-P、SitaWare、Anduril Lattice平台以及TAK來作比較,可以說美軍專用的JBC-P等於是軍方官方的藍軍/友軍追蹤與任務資訊平台(Program-of-Record)強調整體軍網整合,而SitaWare則是商用C4ISR的企業級骨幹,可以跨國採用、強互通與作戰指揮套件。至於安杜里爾(Anduril)的Lattice平台,則是前緣化、自治(主)與感測融合的快速戰術網格,該平台就是以Autonomy為賣點。而插件生態豐富最豐富的TAK,就是最輕量、最廣泛的戰術/小隊級態勢共享平台,其成本也是最低的。
國軍配合2025年漢光41號演習實兵演練期間,第三作戰區陸軍步兵206旅、第四與第五作戰區等後備部隊經臨戰訓練後,已恢復戰力投入作戰。圖為操作點50口徑重機槍。國防部提供
那究竟國軍該如何選擇?諸葛風雲表示,以上這四種系統截然不同,具有互補性,並不是用了哪一套之後,另一套就不能用。由於JBC-P是美軍專用,因此北約各國大多選擇了SitaWare,來作為地面部隊與軍事基地的指管(C2)與通信整合。至於安杜里爾(Anduril)的Lattice平台則是獲得美國陸軍採用,主要用於前線部隊快速反應、反無人機與基地防護等戰術上的任務。而TAK套件則主要用於小部隊的日常作戰。
諸葛風雲相信,即使掌握戰場C2有各種不同系統,國軍透過搜集資料,會做詳細的分析、比較,最後還有很多的衡量、折衝,產生最後的決策,相信所選出來的系統,都不會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