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國家海事基金會(NMF)執行長邱漢(Pradeep Chauhan)。李佳穎攝
台灣亞洲基金會(台亞會)今(10/8)日舉辦「智庫高峰會:印太韌性政策展望」台亞會與印度智庫「國家海事基金會」(NMF)宣布將進一步合作,NMF執行長、前海軍中將邱漢(Pradeep Chauhan)表示,中國或許會說台灣是小國,但無法同時對印度和台灣這麼說。
台亞會與NMF將共同編輯《海事事務期刊》(Maritime Affairs),探討印太地區的戰略合作,邱漢認為,台印仍未形成足夠的「戰略反制」(strategic counter),去挑戰中國那套令人印象深刻的戰略敘事。這正是希望透過合作努力達成的目標。
邱漢指出,「政策(policy)」是最終目標與方針的宣示,「戰略(strategy)」則是為了實現那些目標所設計的具體路徑;對印度而言,「印太」並非一項戰略本身,而是一個「戰略地理空間」(strategic geography),印度將依據不同的國家與區域利益,發展出多項戰略。
邱漢認為,過去印度仍屬貧窮國家,國內生產毛額(GDP)不高、人口紅利尚未發揮,遭中國忽視;如今中國再也無法對人民說「唯有服從單一政黨體制,大國才有可能富強」,因為印度用民主的實踐證明了另一條路的可能,而台灣也同樣如此。
邱漢強調,印度與台灣之所以對中國共產黨構成挑戰,並不是因為有能力製造潛艦、打造航空母艦、製造無人機或發展新軍事科技,而是因為「存在」;中國或許可以說台灣「只是個小國」,但它無法同時對印度與台灣這麼說,不能否認台印在人口規模與人口密度上都具代表性。
台亞會執行長楊昊分析了12個國家與2個國際組織共14份「印太戰略」,共同提到了7項具體作為,包括強化夥伴關係、深化經貿參與、推動安全與防衛合作、應對氣候變遷與促進環境永續、推廣民主價值、促進文化與民間交流、強化海事安全與海洋治理。
楊昊表示,台灣尚未正式提出「印太戰略」,為此提出以「四鏈」為核心概念的《台灣印太戰略》,包括安全韌性鏈(Security Resilience Chain)、民主價值鏈(Democratic Value Chain)、非紅色供應鏈(Non-Red Supply Chain)與繁榮成長鏈(Friendship and Reciprocity Chain)。
楊昊認為,美國政策圈正在討論是否應推出新版「印太戰略 2.0」,期待能與美國、歐洲及印太周邊國家的智庫與政策社群持續交流,共同思考何謂更具韌性的印太架構,讓台灣成為促進全球和平的推動力量,這不僅僅關乎軍事合作,而是更強調進永續且包容的全球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