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衛八號」任務是 TASA 自力研發的高解析度光學遙測衛星,由8個衛星構成星系。今天,第一顆福八衛星 FS-8A將前往美國的發射場。國家太空中心提供
由國家太空中心(TASA)主導、攜手產官學研共同打造的「福爾摩沙衛星八號」(FormoSat-8)星系,首顆衛星今(10/7)日正式啟運赴美,將送往NASA基地進行最後整合測試,預定於年底升空。這顆以導演齊柏林命名的衛星,象徵已故導演守護台灣、觀照世界的精神,啟動我國第一個自主製造率達84%的衛星星系計畫。
此次啟運的首顆衛星「齊柏林衛星」為台灣自製率最高的光學遙測衛星之一,關鍵系統如衛星電腦、姿態與軌道控制、電力單元與任務酬載等,全數由國內研發製造。
總統賴清德表示,「福八計畫」是我國首個自製衛星星系,象徵台灣的太空領域重要里程碑,升空後接替福爾摩沙五號任務。他將首顆衛星命名《齊柏林》,是希望這位用鏡頭紀錄山河的導演,其精神能隨衛星飛向太空,繼續守望土地。
整個星系預計部署8顆衛星,2031年前完成全數佈建,運行於距地561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具備每日重訪台灣三次、全球覆蓋率100%的高頻影像監測能力,讓台灣從國安到環保、從防災到農業,強化國家韌性,面對氣候變遷與地緣挑戰。
賴清德回憶,自己在擔任行政院長期間曾親自啟動第三期太空長程發展計畫,如今成果落地,證明台灣擁有打造太空產業鏈的能力。
相較2017年升空的「福衛五號」擁有2公尺解析度,「福衛八號」採用六顆1公尺與兩顆亞公尺解析度光學遙測衛星組成星系,影像清晰度大幅提升,將全面接棒福衛五號任務。
國科會主委兼TASA董事長吳誠文表示,要競逐太空,除了靠政府力量之外,還要靠資通訊、精密機械與電機的產業優勢;這是台灣太空產業邁向兆元市場的關鍵時刻,未來衛星所搭載的國產元件與軟體,可藉此次飛行任務取得「飛行履歷」(Flight Heritage),有助產業拓展國際訂單。
齊柏林導演之子、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齊廷洹出席儀式時感性表示,父親生前追求高解析攝影,想讓世人更清楚地看見台灣,而「福衛八號」的任務與這份信念不謀而合,他在得知消息後,立刻去跟父親報告,感謝總統將以父親之名命名福八第一顆衛星,期待衛星能接替父親對土地的熱愛,也讓齊柏林被記得。
TASA主任吳宗信指出,福衛八號計畫自2019年啟動,由三任計畫主持人接力推進,經歷多次關鍵設計審查與環境測試。福衛八號的即時影像能力可用於國土規劃、農業監測、災害應變、環境保護等領域。例如花蓮堰塞湖等天災狀況,未來可藉由衛星每日三次回傳高解析畫面,協助救災判斷與後勤部署。
此外,衛星還搭載由成功大學物理系教授陳炳志團隊研發的「雙波段大氣瞬變影像儀(DIAT)」與「電子溫度密度儀(TeNeP)」,將觀測閃電與電離層活動,為地球物理研究再添關鍵數據。
福衛八號由TASA整合國內33個產官學研單位共同研發,參與廠商逾20家,包括光學、機械、通訊及電子領域龍頭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