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馬太鞍溪堰塞湖都沒處理?東華大學60天全紀錄曝「監測時間軸」

    2025-09-24 11:39 / 作者 駱肇樑
    光復鄉遭水淹,居民爬上高處逃命。取自楊華美臉書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昨日(9/23)下午因強颱樺加沙帶來的暴雨造成潰流。導致花蓮光復鄉受災嚴重,國民黨立委傅崐萁批評,他先前就曾要求農業部處理堰塞湖卻未被答應,不過中央政府則表示,早在7月開始就已展開監測和評估,中間做了許多事情,並非所謂的都沒處理。

    根據東華大學團隊建立的「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紀實」網頁可以看到,從7月21日至26日,當局對於堰塞湖的形成跡象已展開初步偵測;7月26日至31日,則成立應變小組啟動空勘進行量體建模和風險初評。隨後於8月1日至7日,當局建立應對機制並展開機關協調、壩頂現勘與安全限制,對於壩體初步判斷為「穩定」,但也已開始規劃下游預警與疏散方案雛形。

    8月7日至20日,中央先後與地方進行專家會議並討論預防性疏散問題,並在楊柳颱風前後啟動預防性疏散與跨機關研判,完成259戶、共697人撤離,楊柳過境後仍持續即時監測與整備,並由空勤協助在壩頂裝設水位計,提高回傳頻率與判讀精度,同步公開監測面板與跨單位共享數據以協助預警決策。

    到了8月27日,農業部成立專案小組,明確分工成壩體、工程、疏散等3小組,在會議中要求於10月初可能溢流前加速清淤、補強橋梁保護,並精進監測與對外溝通。

    9月3日,東華大學防災團隊參考陽明交大防災研究團隊的分析結果,製作第1版村里避難疏散圖及GIS(地理資訊系統)監測紀實故事地圖,隨後於12日至15日,對光復、萬榮、鳳林警戒區預告將於16日發送「細胞廣播測試警訊」,藉此檢核演練時訊息送達與通報效率,避免遇到狀況時出現資訊落差。

    9月16日執行「細胞廣播演練」後,從回饋得知部分區域收訊不佳,NCC建議擴大基地台框選範圍至河道兩岸約5公里,並建立保全戶精準電話通報機制以補強,9月17日則在花蓮縣消防局應變中心辦理「馬太鞍溪疏散撤離因應對策研擬及推動研討會議」,按照最新的監測資料調整應變作為。19日政府更新馬太鞍溪潰壩影響範圍,調整避難疏散作為,專家當天討論出共識,將最可能情境由「極端潰壩」改為「晴天溢流、下切約50公尺」之沖刷型事件。

    9月21日,台大防災團隊評估潰壩溢淹影響範圍將比先前預估更嚴重,並於22日針對樺加沙颱風造成的豪雨啟動預防性疏散,同時對下游光復鄉、鳳林鎮、萬榮鄉列管的1837戶、實居8524人,啟設3處收容所,並輔以依親與垂直避難等分流措施。

    9月23日當天,陽明交大防災中心評估堰塞湖面約137公頃,蓄水量約8637萬噸(滿水量約9,100萬噸,已達庫容量95%),湖面距離溢流口高差小於5公尺(3.6公尺),每小時流入量約120萬噸,可能於當天中午前溢流。下午2時50分,堰塞湖發生壩頂溢流,對光復鄉市區造成嚴重災情,隨即由花蓮縣府成立應變指揮所,調度大型機具於安全時窗進駐與支援抽排、河道淨空與後續搶修。
    駱肇樑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