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明才罷免案開票。李政龍攝
台灣23日針對7名國民黨立委的罷免再次全數不通過,本次外國媒體已不像7月大罷免時如此關注。《彭博新聞》指出,專家認為,賴清德領導的民進黨本次嘗試罷免又失敗,原因是「選民疲乏」(voter fatigue),政府關注台海議題,而相對輕忽了民生議題。
《彭博新聞》於台灣時間23日晚間7時即刊出台灣7席藍委罷免未通過的報導,標題為「台灣選民拒絕罷免立委,國防預算蒙陰影」(Taiwan Voters Reject Lawmaker Recalls, Clouding Defense Budget),首段提及台灣選民再次否決民進黨嘗試推翻立法院的行動,此結果可能加深政治僵局,使台灣未來增加國防預算更困難。
報導簡單引述專家們說法,指出這次罷免又失敗是因為「選民疲乏」,而這股疲乏也來自賴政府聚焦於台海問題,對民生問題卻沒有更多重視。(Analysts have attributed the defeat to voter fatigue with Lai’s focus on Taiwan’s complex ties with China, instead of a greater focus on livelihood issues)。報導內並未特別指名是哪些專家。
實際上,《彭博新聞》在7月針對第一輪大罷免結果的報導中就曾提及,「台灣第一季經濟成長雖達5.48%,但很大一部分是由AI發展帶來的半導體產業需求推動,但住房、生活用品價格讓很多人吃不消,全年經濟成長預期也已經下調」。
《彭博新聞》本次報導提到,這一輪罷免的結果是在預期之中,因為各黨這次的動員力道都有所減弱。大罷免全部失敗,代表在野黨將繼續挑戰賴政府的議案,重大議案包含2026年預算、國防支出和大法官任命。
台灣行政院21日提出2026年度國防預算為9495億元台幣,比2025年度高了23%,約佔台灣國內生產總額(GDP)3.32%,超過賴清德過去承諾的目標。《彭博新聞》指出,由於立法院朝小野大,這項提案很可能面臨曠日持久的爭論,重複賴清德2024年就任至今這一年多來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