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總統蕭美琴與立陶宛國會友台小組主席巴諾瓦斯(Ruslanas Baranovas)合影。總統府提供
台灣於2021年開設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是在歐洲第一個以台灣為名義的駐外機構,立陶宛為此承受中國的經濟脅迫,立陶宛、台灣與中國的三角關係備受關注。立陶宛國會友台小組主席巴諾瓦斯(Ruslanas Baranovas)強調,立陶宛不會為了與中國來往而以破壞對台關係為代價,若中國不接受,「那就算了。」
台灣於2021年開設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是在歐洲第一個以台灣為名義的駐外機構,中國因此對立陶宛進行經濟制裁,同時召回駐立陶宛大使,縱然國內不同政黨出現不同聲音,不過立陶宛並沒有因此轉向。在野黨祖國聯盟(TS-LKD)的友台小組副主席馬瑪竇(Matas Maldeikis)強調,中國的目的就是要殺雞儆猴,以「失敗的樣板」警惕其他歐洲國家,沒想到立陶宛成為「成功的典範」。
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資料照。路透社
巴諾瓦斯來自組成執政聯盟的社民黨(LSDP),在國會擁有最多席次,他表示黨內在選前就曾討論對中關係,起初是中國不滿開設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而召回駐立陶宛大使,立陶宛才不得不召回駐中國大使,但執政黨願意恢復與中國的「大使級外交代表關係」,外交部曾公開表示,這不應該是個零和賽局。
立陶宛總理帕魯克斯(Gintautas Paluckas)曾明言:「我們願意恢復與中國的外交關係,並恢復大使級互設,但不會以損害我們與台灣的關係為代價,也不會接受任何不合理的附帶條件。」巴諾瓦斯代為重申,他強調希望與中國恢復互派大使的關係,「如果不行,那就算了。」而他判斷,中方沒有興趣重啟這樣的關係,以至於派駐立陶宛的外交人數已經歸零。
對台關係不是錯誤而是典範「絕對不是因為我們『做錯事』而需要『彌補』什麼,那種『立陶宛需要修補錯誤』的說法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馬瑪竇指出,中國持續在製造一種「立陶宛做錯事」的假象,但實際上立陶宛與台灣發展關係,並沒有違反任何與中國的協議,也沒有違反任何國際約定,經濟發展與出口數字都成長中。
「這顆球在中國那一邊。」同樣屬於執政聯盟的「為了立陶宛」籍的友台小組副主席、國安及國防委員會主席葉林斯(Giedrimas Jeglinskas)也希望能與台灣和中國都有良好關係,但不能犧牲台灣的利益。馬瑪竇認為,目前支持台灣的立陶宛民眾是穩健支持的沉默多數,堅稱要「放棄與中華民國交往,擁抱中華人民共和國」聲音已經不具主流性,甚至有點像「反對一切」的立場。
在立陶宛,討論中國就不可避免地提到台灣。馬瑪竇直言,過去立陶宛政界部分人士並不是特別關心台灣議題,也曾有人質疑「我們真的要當中國的敵人嗎?不能跟中國合作嗎?」但俄烏戰爭發生後,大家看到中國與俄羅斯越走越近後,答案不言自明,也讓友台小組的成員更容易向民眾解釋對中與對台政策。
馬瑪竇是前立陶宛國會友台小組主席,是最早推動與台灣建立關係的人之一,總統賴清德去(2024)年1月贏得大選後,他就率領友台小組訪台,他摸著自己的光頭笑笑地說:「當時壓力非常大,甚至掉了不少髮,我得花很多力氣在國內說明這是怎麼一回事。」如今新科的執政黨國會友台小組主席也率團前來,顯示跨黨派的一致立場。
立陶宛國會友台小組前主席馬瑪竇(Matas Maldeikis)為了挺台灣,承受不少壓力。資料照。胡家銘攝
「支持台灣」不再是兩難選擇葉林斯也回顧,在俄烏戰爭之前,沒有人在思考中國,同時也沒有人考慮台灣,如今許多證據顯示,中國是俄羅斯的最大支持者,提供武器、技術與資金,不只是立陶宛,歐洲也無法接受,因此探討「支持中國還是支持台灣」已經沒有意義,這不是一個兩難的選擇,而是對整個國際秩序的基本判斷。
俄羅斯與中國互相支持與模仿並非新聞。陸委會近期連續收到恐嚇信,要求停止大罷免、下架副總統蕭美琴在捷克險遭中國外交官攻擊的新聞;而立陶宛許多學校也曾於2023年9月收到炸彈恐嚇。葉林斯指出,這些行為都是為了引起恐慌,讓人民覺得政府無能、削弱對政府的信任,這是俄羅斯情報部門(GRU)的慣用手法,中國是經濟強權,而俄羅斯有混合戰技術,這正是合作證據之一。
面對中國,北約近期召開領導人峰會,秘書長呂特(Mark Rutte)指出,中國海軍規模已超越美國,核武部署突破千枚,奪台野心昭然若揭,葉林斯分析,中國越來越被當作潛在威脅看待。巴諾瓦斯也分享,曾有一位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OSCE)的成員跟他聊天時提到:「各位,是誰開啟了這個代表處?我們很多人都在討論,應該更像立陶宛,要給台灣更多支持。」
葉林斯表示,在峰會上討論中國的部分不算多,但可以看到盟友們越來越團結,而北約有南韓、日本、澳洲與紐西蘭等4個印太夥伴國(AP4),若中國加強軍事擴張,那北約就有可能尋找更多亞太夥伴,台灣是一個可能性,中國會是未來長期要面對的戰略威脅,北約會持續保持團結,而各國會愈來愈願意與台灣公開合作。
立陶宛深化印太安全合作除了歐洲,立陶宛也積極與印太區域國家結盟。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ėda)今(2025)年6月訪日,討論雙邊安全合作,並研議簽署允許交換機密的「情報保護協定」,這是自2001年來再有立陶宛總統訪問日本。6月初,立陶宛國防部長莎卡琳恩(Dovilė Šakalienė)前往菲律賓簽署防衛合作備忘錄,點名要共同因應中國挑戰。她是第一位訪菲的國防部長,曾任國會友台小組副主席。
巴諾瓦斯表示,大家都稱印太地區是「第一島鏈」,而立陶宛則是位於圍繞著俄羅斯的「第一陸鏈」,台灣在立陶宛的地緣戰略架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他以烏克蘭語「дружити(druzhyty)」形容台灣與立陶宛的關係,這個字是「維持友誼」的意思,強調彼此不只是理念上的盟友,而是在面對全球威權主義與戰略壓力時,選擇站在一起互為靠山的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