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賴清德接受《日本經濟新聞》專訪。總統府提供。
總統賴清德近日接受《日本經濟新聞》專訪時,談及台灣跟日本、美國、中國互動關係,強調民主陣營共同打造「非紅供應鏈」,更向日本喊話,盼望日方能支持台灣加入CPTPP,同時也希望與日本洽簽經濟夥伴協定(EPA)。對此,台灣日本研究院理事長、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教授李世暉分析,這是賴首次對台日關係做整體的論述,在現代以及未來的台日關係,已從量變轉為質變的階段,如果日本願意,那未來的台日關係應能夠有進一步的發展。
李世暉說,在這次專訪中,賴清德向日本國民、政府傳遞重要訊息,今日及未來的台日關係,已從量變轉為質變的階段;他觀察,賴清德首次對台日關係做整體的論述,把台日關係放在國際架構下思考,象徵了台日關係提升到領導人階級間的戰略互動,如果日本願意,未來的台日關係應能夠有進一步的發展。
李世暉指出,過去台日關係從經貿量、觀光客數量,都呈現大幅的成長,這是量的變化,特別在2020年後,出現台日在地緣政治、地緣經濟上面的互動,開始密切化,這自然會影響台日關係未來的發展。
對於賴清德提出的全球半導體民主供應鏈夥伴倡議,李世暉認為,這是有別於擴大中國影響力、封閉性的紅色供應鏈,而是要創造全球的共同繁榮,除傳統的民主先進國家合作外,也能夠向發展中國家遞出可能的合作機會。
賴清德在受訪時提及「不是在美中之間做選擇,而是價值觀的選擇」,李世暉這,這是台灣國家發展戰略的選擇,在近代國家的發展過程中,發展成功的國家通常是基於民主體制,創造出經濟繁榮,進而在國際社會中扮演、承擔更重要的責任,這與賴清德所稱的「民主和平、創新繁榮,以及永續公益」概念一致。
李世暉認為,賴清德這是呼應他在520就職演說提出的,要打造的是台灣在國際上面的角色,而非台灣在兩岸間的角色,就在現實的國際社會上,台灣問題已是國際問題,台灣發展也與國際發展息息相關,不能再用中國國內觀點看台灣發展。
李世暉指出,賴清德多次宣示台灣在國際社會、供應鏈應該扮演角色,但尚未就台日關係做整體的論述,這次就把台日關係放在國際架構下去思考,象徵台日關係不再只是過去的事務性的互動,而是領導人階層的戰略互動。這不僅限於台日,也能擴大到東亞地區、印太地區或全球。
李世暉表示,透過這次專訪,賴清德已將台日互動的地板墊高了,也把天花板稍微往上抬了,未來台日互動的會愈來愈大;如果日本願意,體認到自己的角色或責任,那未來的台日關係應該能有進一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