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總統賴清德已經完成國安團隊佈局,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副董事長陳忠信認為,應該擬定「國家安全報告」,以形成朝野共識,進行社會溝通。廖瑞祥攝
準總統賴清德的國安人事佈局大致到位,初期將「蔡規賴隨」,對於國際人士來說都相對熟悉。不過,美國即將在年底進行總統大選,加上兩岸關係依舊嚴峻,新任總統該如何處理美中台關係?前國安會副秘書長、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副董事長陳忠信建議,賴清德可以比照前總統陳水扁,籌組類似「和發會」的朝野溝通平台,並發布「國家安全報告」,向民眾說明政府對於戰略態勢的判斷。
賴清德即將上任,在蔡英文任內急凍的兩岸關係並未融冰,對岸且有加大動作趨勢,包括月前擅改M503航線爭議、而造成兩死的金門海域三無船隻案爭議,更讓兩岸氣氛雪上加霜,再加上美國年底又將進行總統大選,為中美台關係帶來變數。日前傳出賴清德可能在就職演說時對中國釋出善意,新任總統究竟該如何面對國安的各種挑戰,受到各方高度矚目。
建議籌組類似「和發會」的朝野溝通平台 發布「國家安全報告」陳忠信曾任扁政府時期國安會副秘書長,而後也代理過國安會秘書長,目前擔任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副董事長,是黨內極具輩份的國安大老,
他認為,賴清德應以「捲旗不繳械」為基調,也就是兩岸應對方針,相比於搖旗吶喊,應該「捲旗」不挑釁,但基本立場不能改。他同時建議可比照陳水扁,籌組類似「和發會」的朝野溝通平台,並發布「國家安全報告」。陳忠信認為,面對中國或競爭,或合作,或對抗,但必須形成朝野共識,有責任地向民眾說明政府對於戰略態勢的判斷,處在什麼環境,根據什麼原則、做了什麼決定,「認知也許有錯,也許精確,但有責任告訴人民。」
回顧扁政府時期,陳水扁邀請時任立法院長王金平參與2006年5月18日的國家安全會議,並於會後發布《2006國家安全報告》,當時陳水扁就提到,只有先凝聚政府各部們之間的共識,才可能求取朝野政黨的共識,最後才有辦法形成政府與人民之間普遍的共識。
陳忠信指出,有別於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把國家所處戰略處境說清楚,且該文件具有法律定位,是法定政府政策文件,台灣並沒有明文規定,因此陳水扁在2006年公布初稿後,雖在任期結束前又公布增修訂版,但是前總統馬英九與總統蔡英文執政8年間都沒有公布,僅分別「一中各表」與「四個堅持」為口號。
陳忠信表示,蔡政府雖然以「四個堅持」為方針,「四個堅持」包括堅持自由民主的憲政體制,堅持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堅持主權不容侵犯併吞,堅持中華民國台灣的前途,必須遵循全體台灣人民的意志。
但沒這些內容並沒有說明台灣面對的戰略處境,而如果大家認知不夠清楚,基本上在國內很難形成戰略共識,甚至連自己執政團隊怎麼認知,大家都不是那麼清楚。他認為新的領袖繼任,其實應該嚴肅處理,如何看待台灣當前戰略環境的問題。
美中關係「穩定惡化」 管控風險更為重要美中貿易戰於2018年開打後,陳忠信就判斷這是新的典範轉換,當時很多人不認同,而經過數年,他認為轉換還沒結束,會形成什麼樣的競爭,也還不清楚。但他認為,
美中結構性的矛盾至今並沒有結束的局勢「在穩定惡化中」,兩岸關係在美中結構下若不惡化但也不可能改善,因此就要說明怎麼控管風險,提出戰略、操作層次的作法,並確認底線是什麼。目前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Donald Trump)的民調持續比民主黨的總統拜登(Joe Biden)高出5%至6%,川普當選不無可能。外界評估川普可能重啟孤立主義,不過陳忠信判斷,美中對峙局勢大致抵定,新的典範已經形成,3、5年間變動不大。
陳忠信表示,
蔡英文執政8年來台美關係相對清晰,接下來要處理的是兩岸關係,否則每天將落入中共刻意創造的新情境,令人左右為難,海巡署追捕金門三無船隻案就是一例,絕對不是如國民黨人士所言抓到人就放回去。
陳忠信還提出「捲旗不繳械」概念,認為兩岸應對方針,相比於搖旗吶喊,應該「捲旗」不挑釁,但基本立場不能改。就是「不繳械」,他認為,看起來「九二共識」已經被戳破,接著必須聯合包括日本、韓國、菲律賓、歐洲國家等更多朋友。
陳也直言,
客觀判斷,兩岸能不要惡化就好,不可能改善,因為本質是結構性矛盾,但要思考,要控管在什麼樣層次,戰略目標是什麼,國民黨說親美和中友日,是不知所云打高空,美中互稱「競爭者」,但嚴格講是「敵人」,「只是話術比較好聽,但仍看成你是enemy」,兩岸當然可以採取一些合作,必要合作仍需要合作,但「跟兄弟一樣,要衝就衝」。
陳忠信說,台灣當然不如美國有能耐,但要清楚中國究竟是什麼,而台灣能追求什麼戰略目標,什麼不能放,不能捨去,我們紅線在哪,才能有目標底線,及可能採取的手段。
朝小野大下應著重內政 明年是形塑共識最佳時機不過,
陳忠信也警告,「台灣目前最嚴重的問題就是禍起蕭牆。」相較於蔡政府時期,賴政府又必須面對執政黨居國會少數黨的問題,在總統國情報告後,還有考試院、司法院大法官等人事同意權等案,因此必須考量公開發表「國家安全報告」的時間。他也認為,新執政團隊應著重於內政,新政府在台灣內部要不受糾纏很難,這是必須面對的形勢。
陳忠信也分析,台灣在2026年底將迎來地方縣市首長選舉,2026年輿論就會是選舉語言,那就只有2025年可以好好形塑共識。在這之前,執政團隊的國安會、外交部、國防部、陸委會、海基會、財政部、經濟部怎麼思考國際戰略問題,「黨團清楚嗎?縣市長清楚嗎?最重要的是主要支持者清楚嗎?」
陳忠信認為,執政團隊對於國安戰略情勢不會沒有想法,但尚未形成共識,討論的空間也未必存在,
形成「國家安全報告」的過程也是執政黨的行政團隊與立法團隊互相溝通的過程,知道了國家戰略,立法院黨團在回應時更能兼具外在與內部行動的視野與分析,而非只是「貼標籤」。
陳忠信舉例,立法院國民黨團傅崐萁率團赴中訪問,背後有其利益的追求、有北京大外宣的企圖以及兩岸關係氣溫的變化,這些都需要好好分析,而不只是以「朝拜」等簡單化回應,「對於北京來說,好不容易有國民黨掌握國會多數,當然想努力做點什麼。」
有鑒於目前的朝野僵局,陳忠信建議可以比照扁政府時期曾試圖組成的「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和發會)」,看能否凝聚主要政黨對於兩岸的內部共識,畢竟目前泛藍在國會握有54席、泛綠52席,只差了2席,不應該是零與一的局面,看是否有構想來解決這個僵局。